慈经 (《经集1.8》)

发表时间:2017-01-31 19:42:33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
朱倍贤 中译及注解

2017年1月

 

 

为了达至至高宁静,

娴熟善法的行者

当行如是:

能干、正直——无谄曲虚伪地质直;

易受教、【注:巴利原文作suvaco——行为容易调正的、从善如流的。】调柔、不骄慢;

知足、易养、

少事少务、简朴生活;

善摄诸根而恬静、

睿智干练、谨慎为事;

离虚夸、不贪求徒众或供养。

智者会指责的任何微小罪过,

坚持不做。

 

如此思惟:

愿一切众生住于快乐、平安中,

心内得安适。【注:佛法中的「慈」不是后世佛教所说的「布施任何种的快乐给众生」,也不是期盼众生的快乐须仰赖他人的救度和布施。原始佛法中的「慈」是希望包括自己的众生都能在自心中、依靠自力开发高品质快乐。所以原文的此处特作「内在」的安适,原文的下一段落特别强调「心内得安适」所须要各自付出的努力。详见「慈悲不是利他主义」一文。】

所有型类众生,无有例外:

强壮、孱弱的;

大、中、小体型的;

微妙、卑劣形色的;【注:一般的中译作「粗、细」,然而这是佛教术语中「美、丑」的说法。】

可观见、不可观见的;

位于远处、就在近处的;

已出生、将投生的——

愿一切众生

心内得安适。

 

愿人们不欺骗、谋害彼此;

无论何处,

不鄙视轻侮任何人。

不因怒意、怨憎,

而希冀他人受苦。【注:此段说明「心内得安适」所须要各自付出的努力。因为这样的努力才能获得内在的、可靠的安适。原始佛法是不会提倡「满足众生愿求」、「以服侍众生为最高使命」的,也不希望众生是因菩萨的布施、或依靠救世者才得安适。】

 

如同慈母

以身命照护独子,

同样地,应如是善护

对所有众生的

无量之心。【注:此段经文普遍地被后世佛教误解、错误引介。原文说的是,修行者应以身命照护自己的慈心,而不是以身命照护所有众生。原始佛法从不教导修行人去作一切众生的保姆,而是教导我们各自为自身的快乐和平安负责、为自心远离恶法负责。】

 

长养「含遍世界之慈意」——

上下周遭,

无隔阂障碍、

不抱敌意、不存怨怼。

行住坐卧,

清醒时分,

确立此念住。

此即「当下当处

心住于梵界天神的境界」。

 

不驻执于「见」,

而是具备品德与洞知智慧;【注:「见」指的是本体论上的见解。相对于本体论,「洞知智慧」指的是行为层次上的「知苦断苦」。】

抛却了对感官欲乐的渴贪,

他不再入胎。【注:中译版本中多有将此译作「他不再轮回」。实际上,此处描述的是「不还果/三果」的成就——抛却了对感官欲乐的渴贪,所以不再「欲界」母胎中受生,而是向「梵界」中纯为圣者的「净居天」转生,因而被称为「不还[人间、欲界的圣]果」。原始佛经中,「慈」等「无量心」导向「出世间解脱道」,多是与「不还果/三果」有关联。例如,《增支部10.208经》。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