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.08.28【与平舍有关的技巧】

发表时间:2016-09-12 07:21:49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2016.08.28【与平舍有关的技巧】


2016.08.28朱倍贤教授主讲

今天练习与「平舍」有关的技巧。

 

「平舍」是七觉支里最后一个觉支。坊间佛教中对于「平舍」的解说,往往将之定义为,无条件地放下批判、无条件地接受。实际上,整个佛法的修为,从头到尾,都是有抉择、智慧、分别的;不是「不思善、不思恶」的。也就是说,就连「平舍」的使用上,以及通达「平舍」之前的道路上,都有抉择、分别这些动作在里面。套句俗话讲,就是「尽人事」之后,才「听天命」,而非一开始就「听天命」。

 

这里的「尽人事,听天命」,是认知到,自己的努力能够影响的区块,然后,集中精神、火力,去调整、改善那个区块。这与佛法最根本的原理「四圣谛」、「如理作意」等等,都直接有关。他们有一个最重要的原理,就是认知到什么样的着力点,才是对于离苦得乐有帮助,然后,集中火力在这个着力点上用功。放下那些无助于离苦得乐的部分。

 

大部分世俗人的精神、力气,都是耗费在对离苦得乐没帮助的事情上,沉迷在迷信、神话的世界,沉迷在内心编织的故事情节。

 

平舍心就是认知到:如果我们盲目地对境界反应,这些反应大多于事无补,甚至有害,所以,知道在什么地方应该要省力。因为我们的精神、注意力都是有为法,是有限的资源而珍惜;知道要在什么地方用这个资源,什么地方要保守这份资源。

 

平舍是在我们不断培养了良善的品德,细致化了我们的动作之后,发现到有某些区块,不管我们多么努力都无法改变。这个部分我们要懂得,怎样去接纳、放下控制欲。在修学平舍的整个过程,我们是随时随地处在「准备要行动」的状态;随时随地看到,目前看似无法插手的,它有没有隙缝,让我们有机会见缝插针。

 

平舍的省力,来自于看到了:我们大部分对境界的反应,都是对离苦得乐没有帮助的,所以,不盲目地跟这些境界反应。而是学习以「空间感」面对~离开系缚状态,不做自己习惯的奴隶。用这样的「距离感」,来面对境界。

 

一个简单的比喻:当眼前,有一个无法改变或无须插手的现象在生灭的时候,我们给予它空间,让它能在这个空间里面生灭。所以,这里面没有受冲击的人,而这个正在生灭的现象,对我们不会产生催迫的力量。

 

佛经里对于平舍的比喻是:像大地一样,不会因为承载的东西,肮脏或干净而有所取舍;平舍的心境,像水一样,不择而洗,不会因为事物的干净与否,而选择要不要洗练它;像火,不择而烧;像风,不择而吹。这个时候,欢迎干净或排斥肮脏都是多余的动作,所以要平舍地面对境界。

 

接下来要做的练习,先采取一个自己习惯、熟练的、适合自己眼前的技巧。好比说,学习用一个有助于安适的方法来呼吸。一边调整呼吸的方式,一边利用呼吸来按摩、治疗、复苏自己。在这个过程中看到「什么地方是该省力的」,不盲目地屈从于惯性,对于「于事无补」的冲动,知道如何跟它保持距离,给予空间,允许它生灭,让心能更大程度地不参与。这叫「平舍」。

 

先利用一点时间,调整坐姿。让一个敏锐的身体,透过端正、放松的坐姿,使自己更容易地感应到像呼吸等等细微的活动,所造成的涟漪效应。

 

确保脊椎是端正的,肌肉是深度放松的,细微地调整呼吸,来帮助自己更加地安适。

 

佛法的修行有积极面与消极面:

 

积极面是,对于苦深度的了解;对苦的原因,彻底地瓦解;对苦的消灭,不断地去努力实践、体验。但是,如果无关乎上述的,就知道省力。也就是说,如果没有办法帮助我们「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」,那些忙碌的活动,尽量选择不盲目反应、不参与。因为我们的抽离、不参与、给予它空间,所以,没有被加油添醋,那股动力自然地消减、削弱。例如,追着自己的妄念跑,是没有帮助的~不能帮助我们看清苦,断除苦因,体验苦的熄灭。所以,我们用平舍来面对妄念。这是面对妄念其中一个重要的工具。

 

面对这种与修行的任务无关的,选择不理会。不要把自己的精力,浪费在追逐、架构、卷入这些东西。

 

「平舍」既是一种休息的状态,也是一种用功的状态。「休息」是因为它省力。知道很多时候,一动不如一静;在静当中,更容易观察到事物的真相。可是,平舍也有它用功的积极面,好比说在平舍中继续观察平舍的质量,应如何细致化?内心制造的空间感,能不能更如如不动?尝试着不因舒不舒服、得失心而受波及,不断地有微细的调整。去品味着、细致化自己的平舍力。可以想象,心跟境界,在做太极推手。当下每一个触、每一个觉知,都是一个境界,而当境界冲击过来时,心是怎样接纳它、化解它,学习如何跟它相处。小心翼翼看着自己的心,跟境界推手、互动的过程,心是怎样跟当下在相处。

 

这样锻炼平舍不是全然消极的,是有积极面的。在观察、寻找着可以细致化的地方;检查怎样能加深平舍、培养平舍,让心处在省力的状况中观察;面对着盲目的冲动、无聊感,耐心地不卷入其中;用不断制造出来的空间,来化解、承载…

 

平舍是伴随着智慧的:什么境界根本不要花力气,什么地方应该省力;如何透过省力,来帮助我们安定;什么地方应该积极面对承担、应该调整改变……

 

无常生灭、呼吸变迁的事实,这是无法改变的;学习用宁静、接纳面对无常、改变。对于在爱恋无常现象的心,这是可以改变的;学习不断地瓦解它,连根拔起。好好地运用正知正念观察,什么地方要省力、宁静;什么地方可以见缝插针,有微调的空间。呼吸或禅修主题的部分,怎样地微调,才能让这样的按摩更加深入、通透;怎样地放松,才能更加地深入,更细腻化解身体内在的僵硬、包袱?

 

面对着身心,无数的不可改变的现象,如何以宽坦、接纳的方式来面对;学习怎样不被这些无法控制的东西波及、干扰?像身体的不舒服感,调整得让自己更有耐心、从容;让呼吸的按摩,更加深入;剩下来疼痛的部分,要怎样给予空间,允许它生灭,不为它懊恼,不被它波及。

 

在平舍之中,开发观察的智慧。觉知的质量如果太松散、太放松,是不是会变成昏盹、无警觉?如何能用最少的力气,达到高度的警觉?几近吝啬地珍惜自己的力气跟精神,把它用在刀口上—这样跟境界互动。

 

如果内心产生出妄念,不要相信它们,不要惯性地跟着它们跑;省力而不卷入其中、保持距离。留意着心是怎样被境界拉扯,增加平舍的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心。

 

心像空间一样,在这个空间中有现象的生灭,而空间的本身,没有随着这些生灭起舞、活动。

 

去熟悉平舍的感觉,怎样在空间感之中,观察生灭现象,不随之起舞。

 

这是一个,不被惯性所绑架的空间;不被惯性绑架,才有机会观察身心的真相。

 

认真、小心地用平舍来化解 冲动、不耐烦、无聊、动荡不安。

 

在休息的状况中不是一无所事,而是在做以下的工作:熟悉着平舍感;品味着平舍感的好处—那种不用卷入没有帮助之反应的轻松,使得我们能处在更客观、准确的地位,知道什么地方还可以努力;准备好了,随时可以重新出发、再努力的状况;平舍是伴随着观察的、是潜在动能的状态,它是有拣择、分别的。

 

(静坐结束)

 

【回向】

我是生命的同情者,堪作诸有情的善友。愿我远离敌意、害意,常安住于没有敌人、无可限量的慈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