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.07.31朱倍贤教授主讲
今天的练习与「念头的降伏」有关。
念头是心行里最重要的一种。透过对念头的了解,能帮助知道,内心是怎么用力、活动,怎么制造出世界,怎么钻进世界里面,怎么在世界里面轮回。
要在静坐时降伏念头,有几个原则。其一是观察,想事情、起念头所使用的那些肌肉、部位。例如,现在观察内心的世界,留意此起彼落的念头时,会发现,想念头或追念头,要钻进去时,身体的某部分必须参与,像是眼球后面肌肉的用力;也有可能是后脑杓、或眉头之间。有些地方甚至很细微,不易形容它确切的位置,但可以感受到,内心在用力,在发动力量。透过了解、观察这些用力,可以把这些用力的地方,精准地松开来。也就是观察想念头时,所使用的力气,针对减缓使用念头的力气,来降伏它。
另一个原则是:对于触感的融入。如果要刻意地把念头放下来,刻意地把使用的动机变得缓和,必须下定决心融入、浸泡在触感的世界里。一旦融入触感的世界里面,就要下定决心,让自己尽量保持着跟这个接口的接触。心在跟触感接触的时候,自然而然,想念头的空间就减少了;在跟触感接触的当下,心就没有余裕进入故事情节的状态之中。所以,能够提醒自己,越融入到触感的世界,就越大程度能抽离念头、故事情节的世界。
还有一些小诀窍大家可以实验:在降伏念头的时候,有时候可以「咬牙切齿」,很使劲地倾注全力来降伏念头。这种方法,有时候是有效的,但是,不易持久,大部分时候不是最有效率的。大部分时候,必须用温和,可持久的方式,像跑马拉松的方法,来降伏念头。这样的方法,感觉上不像在压制念头。接触触感时,不是生硬地拉着心去触,而是练习如何有效率地放松、宽坦,所以,心会自然而然放下,那个要起念头的用力。
另一个技巧是,制造一个更舒畅的静坐环境,加深自己的放松。如果身心环境愈祥和、舒畅,就不容易盲目地起着念头。
最后一个技巧是,直接以苦(dukkha)的角度来观察念头,深刻地体会,内心烦乱、妄念此起彼落的感觉,是如此地苦迫、不舒服、没有休息。事情才刚做完、念头才刚消退,马上又忙碌地要去找下一个念头,没完没了,很疲劳、无谓。去感受这样的苦迫。
而对于脱离杂念的状态,内心有欣仰、欣赏,愿意归顺的心情。
最后提醒:念头的降伏,不要把重心放在「是不是所有念头都停止了」。若如此则会让自己很吃力。可以把目标放在:如何营造一个更轻松、省力、舒适的环境,练习正念历历明照。使用、维持正念的方法,是省力、轻松、自然的。
【静坐开始】
将觉知带到当下的触感。寻找一个平常用功时容易下手的、容易站稳脚跟的触感。可能是「身体正在放松的感觉」;「胸腔收缩膨胀的感觉」;「气压在推拿、放松内在墙壁的感觉」……
在放松跟觉知的同时,很容易发现是不是还有杂念在干扰自己。因为杂念是烦乱而且要用力的,所以,可以感觉到,在宽坦、放松、宁静的触感里面,可能仍存在的干扰。对于这样的干扰、杂念,认知、觉知它。愈能敏感地觉知杂念,愈能有效率对治它。学习在宁静与放松之中,倾听、留意杂念的发生、维系、隐隐约约需要用力。留意一下,可能在眉毛中间或表层皮肤,也可能在更深入贴近眼睛的地方,自己正使力着。也可留意眼珠现在多么忙碌在活动着…
提醒自己,尽量融入于触感里面。用触感的界面来观察念头,尽量不用故事情节的界面来观察念头。也就是说,在倾听内心的声音时,听的不是内心在讲什么内容,而是那个要发出声音的用力,以及发出声音后造成的震荡。所以,从触感的界面观察念头的生起、消灭,就没必要追着它跑。观察到的就是紧的生起、消灭;用力的生起、消灭;苦迫的生起、消灭…尽量学习用这样的角度,来感受当下内心的活动。有的时候,不小心听到了内在的声音,注意到的是它的内容,没关系、不用担心做错,随时随地可以重新出发;不要把自己压制着,硬要把自己塞到一个一百分完美的状态。感觉到现在进行的,是一个探索、实验,给自己时间空间去摸索。
检查一下,身体能不能更放松;那个观察着妄念的正念,能不能高度警觉。忆持着这项功课,记得现在要做的。
—
有许多念头是微细的,不一定是以「语言」方式出来,而只是有一个动机、用力。如果能观察得到,愈早将它放下来,愈早对治愈好。如果感觉不到,也不要着急,去处理感能觉到的就好了,不要刻意地钻牛角尖,不要刻意地去找出那些,现在感觉不到的。只处理眼前,在自然清醒状态下,能感受到的用力。心是如何地在发动、制造动机、制造念头。
留意发劲、使力的过程。
身体能愈放松,就愈能察觉到,窜流的干扰波~杂念。
观察到杂念、起心动念,那个被制造出来的过程~集。
贪爱的「爱」,就是透过这样的意志力被产生出来,被复杂化的。
瞋恚的「瞋」,就是透过这样的意志、起心动念被产生出来,被复杂化的。
自我感、我执,就是透过这样的意念、内心的用力,被制造出来,被维持的。
所以,要是能用心地学习,意志的降伏,就能知道降伏贪、瞋、我执的秘诀。
轮回的起动,就是在这个起心动念之间。
—
如果内心很安静,似乎杂念不再生起,在这样的境况下,不要太快下结论,以为没有动机了。维持坐姿的也是动机;维持现在这种静坐用功的状态,也是动机;维持觉知的,也是动机。觉知动机,和缓它,用心直接去感觉:钻进意志的世界,就是用力、沉沦、喧闹的。抽离开意志生起的世界,和缓心行,是清凉、轻松、少苦的。
利用正知正念,离苦得乐,脱离苦迫状态,层层剥去意志洋葱。
意志的世界有很深细的地方。耐心地看,深入放松地看。努力用功地把这个关卡看透。
不一定立刻就有答案。不一定立刻就做到念头的降伏。这个探索过程本身就是有帮助的。
不要因为心里有杂念而气馁。
不要只是追求完美没有动机的世界。重要的是过程。每一点、一滴的用功,都在帮助自己的心,更加看清楚它自己是怎样在活动、用力,怎样钻进那个它制造出来的世界。
如果能透过全心融入地感受着动机,因而入定,那很好!就在深的定力里面,细腻地感觉内心的波动;内心用力地生、灭;力道的生、灭。
如果不能够得到深定,没有关系。光是在正知正念之中,学习放松,尝试着觉察动机,就已经在培养定力了。所以,重点不在你有多安静。如果很安静、没有念头,那太好了!如果还是有很多念头,没办法一次达到安静的状况,没关系,持续地倾听着内在的声音,用触的接口去感受内心的活动。
如果盯着念头,感觉到“盯着”的方式是过多用力的,记得调整,不要用死盯的方法。练习在宽坦、放松、省力中,仍然是敏感、清楚。
一开始的目标,不要放在「消灭心行」,不要放在消灭内心的活动。而是练习将内心的活动,和缓、放松。跟内心的活动保持距离,品味着不是被念头淹没,不是被它绑起来的。有距离地感知它,有距离地观察、感受它。感受到维持坐姿都有动机;保持着正念都有动机。可是使用动机的方法,怎样能够更松,怎么让它祥和化,怎样不被卷入其中?好像在观察大自然的现象一样,观察着自己的动机,就只是苦的生、苦的灭,不属于谁的。
「我的动机、属于自我的动机」,这样子思考、认知,也是动机产生的。若能细腻地观察动机,就会看到,所谓的「自我」是架构起来的,是想出来的,是被支撑起来的;或者是你钻进去之后,才呈现的。练习只是观察着动机的生跟灭;心的力道之生与灭,苦的生跟灭,这只有这样而已。
接下来的静坐时间,尝试着更加融入于这样的观察,看能不能在这样的观察中,品味到定力。心无旁鹜地投注于观察和安抚 念头、意志、动机。
(静坐结束)
【回向】
「欲我知汝本,汝从思想生,我若不思汝,则汝而不有。」这个偈子的白话文是:欲爱的根本,我已经看清楚了,你是透过意志和念头,所架构、支撑的。如果我不参与于那些会让你生起的念头,你就实时消灭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