今天练习的主题与「正知」有关。平常身体、心理有许多细微的动作。通常,这些动作,是在不知不觉、或半知半觉的状态下进行的。是习惯性、下意识地在进行,往往是被一些强烈的惯性、习惯推逼下进行的。所以,「正知」主要的作用,是让我们能在放松、减压、内心不被粗糙的力量所推逼下,对于动作的敏感;因为敏感,而能观察、调整及超越。简单而言,正知就是对于当下活动的了解;也了解当下活动会发生的效应。
一个容易帮助我们了解「正知」的契入点,是透过观察「身行」~身体或粗或细的动作。当在静坐的时候,有什么身体动作?好比说,跟呼吸有关联的动作;隐隐约约使用肌肉时,在调节其紧松的交替作用;身体姿势的维护,乃至细腻到如内心的活动,像是妄念的产生、紧张感、忧虑的产生,相对应身体上某个区域的紧绷压缩感,都是「身行」。
当下身体的触感,经验的质量,都是透过这些动作,在雕塑、形成。如同前面说的,大部分的动作是这么样地惯性、不知不觉,而忘失掉实际上在当下的参与感,有很大的塑造潜力。
接下来要做的练习,就是透过自己维持坐姿的方式,呼吸的方式,参与身体的方式,来塑造一个更安适的身心环境。
这些听起来像是复杂的动作。但是,佛法要开发的禅定,最理想的方式,是一开始「如理作意」,作适当的探索与实验,自然而然达成的。如果急着要达到很深的定力,这样的定力并不一定有助于智慧的开发。现在使用的方式,是根据原始佛经里,佛陀讲的透过像初禅的「善寻、善伺」,透过这些善巧的内在引导、探索、实验的方法,帮助自己更加了解:怎样发生动作;这些动作跟我们的安乐感、跟压力的减除,有何关联。
先调整一下自己的坐姿。需要的话,可做些简单的伸展,再次提醒:理想的坐姿,盆骨要保持平衡或略略地向前倾,如此会感觉腰椎会呈现出一个自然的弧度。维持这个弧度只需隐隐约约地用力,而不需要很费力。脊椎要挺拔、端正。可想象成一棵强而有力的松柏,充满着生命韧力的一棵树,一旦它是挺拔而且姿势正确,身体的形状、姿态是合适于禅修的,就可以把肌肉放松,好像挂在衣架或树干上面。
开始时,若能把脊椎骨的堆砌做得理想,就更能够深度放松。之后就不必为了维持姿态,去做过多的用力。
去感觉胸腔、身躯,不是被挤迫,不会因为驼背而挤迫。感觉是开敞的,有助于呼吸跟能量 在身体内部扩散、传播。这样的姿势,在直觉上,既帮助警醒、端正身心,同时,又帮助深度放松。
不要因为妄念一时之间不容易止息,或没有达到深的定力,而挫折;允许自己有充分的时间探索、玩味。真正能帮助智慧的禅定,是透过探索而来的,不是盲目地专注、一味地锁住自己的心而达成的。
提醒自己:只要认真地在触感中探索,就是认真用功,就是禅定很好的下手处。
「正知」是知道自己现在的动作。要从何处开始呢?一个很有帮助的下手处,是留意呼吸的方式:我们的目标是要让身体变得舒畅、让呼吸变得舒畅,所以,心会自然而然地,在身体、呼吸之中找到安适。我们的目标是:帮助安适感的呼吸方法。
要用什么方式参与坐姿,才有助于安乐感?
多一点时间做这样的探索,不急于要让心进入深定。看看现在身体肌肉使用的方式,哪些紧绷是多余的,能不能透过更细腻的探索,寻找出那些可以松开的地方、可缓和下来的地方…
看身体某一部分的肌肉,或内在隐藏的肌肉,还在扛着紧张、压力。去探索、挖掘,这些无助于安适感与没必要的紧绷。诱导自己放下、缓和它;透过实验去发现「怎样诱导是有帮助的」?
好比说,可以在心里默念:
「正在放松的身体」;「正在被呼吸按摩的身体」;或是「正在被安抚的神经系统」…
如果想要有很好的定力基础,就要学习更周遍 让身心能安适的方法。不管使用的方式,是用安适感来罩(照)抚、吹抚着身体、安抚着身体、渗透着身体、浸泡着身体,里面都有「正知」~知道现在在做什么。探索着这些动作,有没有能更细致化的地方?如果是在放松,探索着怎样能深化那个放松,怎样能更具体有效率地,把当下的触感带往更省力、放松的状态。
尤其在一开始,不要害怕探索。去看看怎样在使用自己的肺、横隔膜;去看看肌肉是怎样牵动着神经系统。
用「正念」来引导「正知」。提醒着自己「目标是什么?」眼前即刻的目标,是要去塑造更安适的环境。「正知」探索的话题是:「要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环境」?
一个聪明的禅修者,很快会发现:要让定力能发生,要懂得观察那些舒适的触感,而不是死盯着硬梆梆的触感。特别去留意,这个改善的过程中,所发生的「好的触感」,像是当身体「正在放松」的过程里面的触感;像是正在让呼吸滋润的过程里面的触感;像在参与呼吸时,那个缓和、不着急的滋味。用这些好的滋味,来引导自己、帮助自己更有效地,塑造适合定力的身体环境。
—
如果有帮助的话,可以想象自己像一位艺术家,在雕塑着一个作品。
你是如何介入呼吸、触感,每一刀、每一痕,在烙印出痕迹来。一边欣赏品味着「作品」~当下即刻产生的触感,一边调整着用刀的力度、角度,或是手在搓摩着陶土的方式。一方面,小心翼翼、认真地;同时,另一方面,是有趣、好玩地,这不是考试,做不好没关系;重新投入。
—
像在玩玩具的小孩,在这个阶段,心不是死寂的,而是融入在「玩黏土」的状态之中。
不要害怕实验、探索,只要能掌握大原则,这样的探索的游戏、玩乐,是对我们有帮助的。
一边在玩乐的同时,一边去看:每一次能够帮助自己,多一点点的宁静、舒适。 “Good job!做得真好!” 给自己一点正面的回馈。
好像是一个慈爱、有智慧的父母,善于引导自己的小孩。同样地,一个禅修者,不断地用巧思~善巧的技巧,引领着心,脱离开欲界。你要帮助心脱离开烦乱、饥渴,需要给心一个更好吃的东西、更满足的东西。
认真地去制造这样的环境:怎样的呼吸更能帮助满足感、知足感;怎样参与身体的方式,更能帮助从容、缓冲?随着探索经验变得愈来愈丰富,愈来愈知道怎样省力、有效率地引领自己得到安乐,就可以把繁复的探索过程简化,放下没有必要的探索。但是,在这之前,允许自己去实验、犯错、重新开始。帮助自己看到,正确的技巧、善巧的活动,会给我们什么样好的回馈、奖励。
每次的奖励不用多,可能在一个缓冲的意志里面,品味到数秒钟内心趋向宁静的过程。不要贪多,每次一个小动作,看到它即刻的回应、触感、效果。不管刚刚做得多么不好,都没有关系,都可以重新开始。眼前「放松」这个动作,认真地做、重新做。
自己是一个陶土师,要记得:手指头一直接触着陶土,感觉着陶土的触感、湿度、质地。这样紧密的接触中,才有能力刻划细致的纹路,才会有能力随时做适应、调整,不要让渐渐成形的陶土,又变形了,又前功尽弃了。
(静坐结束)
凡所有积聚之法,皆是坏散之法。诸贤友,当住于不轻忽、警觉、不放逸,以达致真实的安全。这是世尊、大阿罗汉,所留下的遗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