坊间大部分的书,提到「正念」时会说:「活在当下、不批判」等等。当然,「活在当下、不批判」这个是禅修里面很重要的,跟「平舍」有关的特质。但严格讲,它并不属于正念的内容。
很多人都误把佛教的禅修,当作光是活在当下,有一些老师甚至诗意地表达,只要心能够不起批判、跟当下接触,真理就在其中。
但,严格地讲,佛法并不是这样认为。例如,佛法说的「如理作意」、「无间作意」,处处都显现在修行过程里面,我们的注意力应该要有「框架」、「方向感」;我们的努力必须要有意趣、有导向的。也就是说,如果我们只是练习「活在当下、不作批判」,这样的定力本身,在原始佛法里,是不足以产生智慧的,产生智慧中道的方法,一定要有佛法的大纲作为引导,除此之外,也要知道,眼前练习的短程目标、长程目标。
在静坐的时候,大部分的时间,是在练习「禅定」~定力的培养。同样地,它是有目标、框架的,像可以检查自己要克服什么障碍,或采取什么行动,能让我们最便捷地进入到安定,最接近禅那的状况。有的人,可以把目标、方向订在,让心脱离开散乱的感觉;或者,让心脱离开对五欲世界的幻想、着迷、焦躁;有的人可以刻意强调,怎样让身心沉淀、放松,把着急、不耐烦缓和下来;有的人则是可以强调,培养某些「禅支」。
所以,这些都是方向。透过「正知」观察内心活动的方式,产生出不同的效果,可以知道,目前要采取怎样的技巧,能最便捷地帮助自己的身心,进入准备禅定的状态。「正念」是有内容、方向的。佛经也提到,定力基本上是建立在正念上的。「正念」的培养就是,能更大程度地忆持、记得眼前该做的功课;不忘失自己的方向感、用功的使力点。愈能够记得、贯彻这些,定力就愈能开展出来。
第一、禅修是先透过「善寻」,就是一种内在的言语,引导自己前往想去的方向。像现在要培养禅那的特质,前进的方向是:让身、心更安适、知足;能够在简单、放下焦躁的情形之下,体会到收摄、轻松,体会到因为「出离」而得到清凉的感觉。
第二、让内心引导自己,或用言语在心里提醒着:应该要让身体更放松;或者,把注意力导向呼吸是如何在按摩、滋润着身心。这些都是寻的动作,要尽量跟「正念」配合。就是说,要能够让自己更记得「寻」;减少偏离方向、减少胡乱使力的机会跟时间、减低打妄念的机会、减低忘失主题方向的机会。在内心检查:怎样把正念的力量提升,才能更密集地 记得眼前要怎样用功。
第三、正念有「统合」的意思。要把一件事情做得好,必须记得做好这件事情所需留意的。像在开车时,我们不是只记得一件事情,而是要留意路上的行人、车距、行车速度;留意开车的姿势是否理想;是过度紧张或涣散…。
同样地,在静坐、培养禅那的时候,要记得那些帮助我们进入禅那所需留意的。一个程度那是因人而异,但不会脱离一些基本上原则。好比说:能帮助自己放松、平衡的坐姿;怎样呼吸才不是压促的;不因驼背而压制着胸腔、腹部若有若无地活动;怎样的坐姿感觉上是打开来的、端正的,使得身体内在细微的动作,能更顺畅,流动、扩散到不同的角落;记得心要脱离开欲界的状况,如饥渴感、不安感;针对五欲的计划、狂热、怀念,要如何毅然地搁置;怎样能暂时搁置 不善、干扰性活动,使得身心能简单、放松,以呼吸或身体的触感,来作为食物,而不是以故事情节来作为食物。不是以饥渴感、用力地追逐意境,来作为食物。
—
现在花一点时间,提醒自己要进入禅修前,要记得什么。好比说留意与自身姿势有关联的;不是光是现在而已,而是,在待会儿静坐的过程中,可以常常检查:姿势有没有变得不理想了、需不需要重新调整。另一个要保持正念的内容,是跟内心的活动有关的:注意力是不是跟「触感」在接触着、连接着。
记不记得,以前的静坐经验里面,要跟「触感」有怎样的接口、接触,才能帮助提升安稳感。可以留意整个身躯、胸腔吗;也可以留意身体的内部「墙壁」,怎么让气压所按摩;或留意神经系统,怎样被呼吸所滋润、震荡、安抚。
—
还要记得的是「寻」的内容~禅修的主题,是什么?可以选择十六胜行中的任何一个胜行。例如:「让身体更放松」,将此做为待会儿静坐时,探索的主题。不断地去发觉,内在的僵硬,然后,把它放下来;加深或保持放松的感觉。
记得要把这些动作做得好,必须很精准地掌握到当下 身心整体的触感,才能扎实稳健地,把这样的触感,带往更放松的境况。
—
学习在内在做自己的老师,就是依靠「正念」提醒自己,该做什么;眼前新生出的状况,要怎么应对。
强而有力的「正念」,伴随着心。如果有需要的话,可以以默念的方式,来增强正念。好比说,「正在被呼吸滋润的身体」;「一点一滴在脱离开担忧的心」。每次都不求多、不求完美,而是具体地把身心带领到 那个内在指示的方向;以「一点一滴在脱离开担忧的心」为例,脱离一点点,就有一点点 身心质变的感觉。品味着脱离开尘世间的喧闹,而生的轻松、清凉感。
—
品味一下:「正念」增强是什么感觉……
高度地忆持着眼前该做的功课,紧密地跟它相伴着。
「正念」是帮助我们记得,眼前的目标是往禅那的方向前进着。应该要把通往这个方向的功课,尽量记得、做好;不要忘失、偏离这个主题。
清楚的目标,知道自己的使力点。
—
这里面是有欲望的,佛法从来没有讲要断除欲望;佛法讲「断渴爱」;欲望在修行是必要的。所以,要有高的欣冀、欲求的心;「善法欲」,确知前进的方向,是必要的~值得追求、开发;有取舍,不是无取舍。
—
感受、确知,身心脱离开焦虑感、不安感、饥渴感,是好的、良善的、清凉的、少压力的、安静的。
—
静坐,不是发呆、不只是活在当下;要知道目标,让目标引领着你。目标是因人而异的,要清楚地知道自己选择的目标。
目标可能是:让呼跟吸,更加安抚自己的神经。
不断在当下,重新往这个目标前进。
目标可能是:放下心事,让身心更轻松。
不断在当下,忆持着这个主题,帮助自己挣脱开心事的枷锁。
记得跟「触感」保持接触,所以,目标不会变得空洞化、理论化。具体地在触感上用功、调整。在触感的层次上,帮助身体感觉更轻松。
—
记得让全身,笼罩在祥和的气氛;记得知觉到的每个范围,都是被安适感所浸溢着、滋润着。
记得:不要急,不贪多。一点点的安适感笼罩着全身,就是一点点。品味、玩味、熟悉它们,学习在一点点之中,满足、找到安静的空间。
把正面的光升高,把心紧密地跟正面连结在一起。被正面所督导、引领。
培养自己做自己最好的老师。(静坐结束)
凡所有积聚之法,皆是消散之法。诸位贤友,应安住于不轻忽、警觉、不放逸,以达至真实的安全—这是释尊~大阿罗汉所留下的遗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