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.04.14【观察名法的非我】
发表时间:2018-04-21 20:42:04
阅读:Loading...
2018.04.14【观察名法的非我】
朱倍贤 主讲
今天的主题是「观察名法的非我」。
在开始禅修之前,可以先做一点简单的伸展运动,或者是拉筋、深呼吸。可以透过一些不同的手段,帮助对身体内在的觉知,帮助身体内在的循环。在这个时候,引起你注意的是,内在那些变化中的触感,而不是你担忧的事情,不是复杂的故事情节,而是具体的活动。
好像是身体内在的墙壁被呼吸推挤着,那个张力的产生跟缓解,好比说你正在试着脱离开僵硬的感觉。一般的人在放松的过程当中,习惯性地会把觉知关闭,好像准备睡觉的模式。试试看提醒自己:放松是为了要让自己更清晰地知道休息的滋味,更清晰地品味安静的好处。所以在这个放松的过程,你不会习惯性地让觉知变得更暗淡了,你是放松到更敏感的觉知之中。
去体验那个几乎是不用花力气的注意方式,但是这个解析度是不打折扣的。你可以感觉到心是踏实的,踏实地在跟动作、触感连接着。不要只是想象着放松,最好是能够掌握到身体具体的「坐在这里」的感觉,具体地导引身体到更放松的状态。
无诤的人对于世间复杂的哲学观念、宗教观念,是不感兴趣的,而且也觉得那个跟真正的关键,跟离苦之道是没有关联的。所以他如果有在清楚分别、在批评,他的用意是为了要帮助更彻底地放下。意即,他跟其它的宗教辩论的用意,是为了要说明一般人常常看不到的盲点,那些细微的执着的地方。因为佛陀的教法,最终导向的就是:干净俐落地脱离执着。
上周我们讲到对身体的放下,观察身体的非我,相对于心理,身体是比较容易对它产生厌离心的。它的老化,周边人的死亡,这个物质的粗糙性,很容易被一个修行人所看透。而心理世界,也就是所谓的「名法」,包含了感觉、念头、动机、内心的影像和内心的自我对话,包含了觉知的功能,这些是很容易被执取为一个人的核心。
那个感觉是:比较起来的话,身体好像是更外在的,心是更内在的。为什么有这种内外的区别,就是你把什么东西看作是更亲爱的。举例来讲,你从高处摔下来,直觉上会用手去顶地而不是用头,因为跟手比较来,头是更亲爱的。所以在不得已的时候,你宁愿牺牲掉双臂,宁可让双臂骨折都不要让脑部受伤。而有人拿剑要刺向你的眼睛,你是用手去遮挡你的眼睛,因为在下意识里面,眼睛是比手更亲爱的,所以宁可牺牲掉手,也要保护好眼睛。
同样地,对于有一些宗教经验的人,那感觉是身体是比较外在的,心理是比较内在的。心里面这些现象,它是更亲近的、更亲爱、更贴近自己的,甚至被认为它就是自己。但是你仔细地观察,这些内心的现象跟活动,不管是感觉、念头、内心的影像、动机、记忆、觉察功能,在那边此起彼落的,你实际上能够操控它们的部分是非常少的。你之所以会感觉那些东西是那么样亲爱的,首先是因为它出现的频率特别高。在你觉知的世界里面,它出现的频率特别高,所以你能够觉察得到你自己的感觉的频率,比你觉察别人的感觉的频率,是高很多的。
你更容易是把这高频率发生的东西,当作是贴近着自己的。因为你已经习惯性地寄托在这些东西上。所谓的「寄托」,好像是爸妈寄希望于儿女。你看着他长大,心里面是又骄傲又舍不得,又替他担忧又替他盘算,就是那个感觉,这叫做把什么东西当作是亲爱的。
同样地,看待这些此起彼落的内在的现象,那些念头、感觉等等的,你不仅是单纯地觉知它们而已,这里面一直在发生一个动作,叫「我执」。这个「我执」用很多不同的形态呈现出来,其中的一个形态就是需要、就是寄托。那个「需要」是指如果你的儿女要出远门、要上大学、要离乡去工作,你心里面的那种失望、惆怅、难过、担忧、舍不得,就叫做「寄托」。也就是说,你已经习惯性地每天早晚都能够看到他,从中汲取你所要的,去感觉安慰感,你知道你好一部分的情感是寄托在这上面。
同样地,对于内心的这些现象,虽然它们真的是依照着它自己的法则在自生自灭,它们的存在、出生、死亡,并不是为了要照顾你,从来不以你的苦乐作为考虑。是你情不自禁、习惯性地,把这些东西当作是你的依靠。你对于你的意识,对于你觉知的功能,是有依靠、有依赖、有需要的。
你怎么知道呢?对于未来还没有发生的,眼睛要看到什么、耳朵要听到什么、舌头要尝到什么,你是有期盼的。对于眼睛看不到、耳朵听不到的状况,是害怕、排斥的。修行的意思,并非你要去除掉这些看到的、听到的。但是你可以看得到,内心对于那些还没有产生的,在期盼着;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,在怀念着。
对于未来的期盼,有一个程度是连接着对于过去的怀念,你在期盼着过去曾经经验过的美好的东西。你在期盼着,能够比过去经验过的美好东西更好的东西。你可以因为过去经验过这些美好的东西,可以推测、推衍,所谓的美好东西是什么,五蕴能够提供什么性质的美好东西。你若仔细地观察所谓的「名法」,所谓的「心理世界」,这些活动跟现象,真的没有一个是你可以带走的,没有一个在任何本质上是跟你有关联的。它就是生了就灭、生了就灭。
那个记忆,你并不要它退化,可是它就是会退化,所以当你需要记得一个人的名字时,你老是想不起来那个人叫什么名字。那个觉知,它是可以在服用药物、打麻醉针、睡着、内在荷尔蒙失调时,变质甚至是暂时地丧失。那些念头是从哪里冒出来的,真的是你在讲话吗?你看看内在的世界,像是看着深邃无底的大海,你不知道那些东西是哪里跑出来的。
晚上作梦的时候,梦境里面那些奇怪的情节,那些你在醒着的时候想都想不出来的对白,你居然能够跟梦里面的人物这样交谈着。那些是哪里来的?我们自己的所谓的过去,就像是一个陌生人一样,你不记得的。你曾经扮演过无数的角色,在这个漫漫生死的长夜里面,你的爱、你的恨所形成的各式各样不同种的人格性,有的像天使,有的像怪兽,混杂着天使跟怪兽。
这样的一个仓库、这样的潜意识冒出来的东西,每一次这些东西冒出来,你马上就把它扛着:「啊!这是我在想事情!」,「啊!这是我在感觉事情!」。你感觉到不舒服感时,就「我被不舒服感伤害到了!」,你不是看到不舒服感在生、在灭,而是「我」在承受这个不舒服感。你没有看到念头自己在那里生灭,你在其中因为有一种亲爱的、依赖着它的感觉,寄托在上面的感觉,所以你觉得是「我」在想念头。「那些念头代表着我,那是我拥有的;这是我的灵感,这是我的主意;这是我的发明,这是我的意志的延伸。」
可是当你把自己的命运跟内在的现象绑在一起,寄托在这里面,认定这就是我、这就是我所,那么就是注定了要飘泊,注定了要恐惧、要困惑。因为这里面产生出来的每一样,不管是影像、文字,不管是用力,任何的一个现象,都是那么样地虚无飘渺,都是要耗力气才能够维持,就算你耗力气还不一定能够维持。
真正的解脱,除了对身体的不执着,对于一切的动作、一切的现象都是不执着的。对于整个心理世界的活动跟现象,没有依赖、不需要。就在眼前你就可以练习,那些在当下正在生灭的,你能够觉察到的,不管是感觉、念头、动机还是觉察的功能,你都能够警觉着,心跟名法中间没有枷锁、没有铁链,把两个绑在一起。那个铁链跟枷锁就叫做「爱」,就叫「执着」,就叫「渴爱」,就叫「欲」。那么多的文字,讲的就是那一个「多出来」的动作。
心跟名法的关联是千丝万缕,无始劫累积的习惯性,心就是以此为乐,以这个为家,这是扎根的地方,是你寻觅乐处的地方。这是你居住、依赖的地方,所以你依着你的记忆力而骄傲,依着你的记忆力而自卑;依着你的观察力而骄傲,依着你的观察力而自卑;依着你的感觉而骄傲,依着你的感觉而自卑。很努力地练习,把这个都放下。
念头自己在那里生灭,小心翼翼地不去跟这些生灭的念头发生亲爱的感觉,发生要寄托在那上面。意思就好像你在养育着你的小孩,你一边养育着,心里面一边含情脉脉地看着他:「哇!这是我的骨肉、我的骄傲、我的结晶、我的成果,我的希望在这里!」去除掉这个,甚至如果有帮助的话,有的时候把自己的小孩看成是陌生人一样,这意思并不是要你去忽略他们、虐待他们。而是你必须要看到,真的,你跟他的关系,在这一个层次上面,真的是像陌生人一样。
同样地,你跟内心世界的那些念头、影像、冲动、感觉,那个回应的模式、觉知的功能…,它们就像是陌生人一样。你真的是无法彻底地知道它们是从哪里冒出来的,但是你能够确知的是,如果你把感情寄托在这个上面,你就会被卷进洪流里面。
保持警觉,看着自己的心,看着自己的心跟这些现象的关联,你是怎么样在看着你的心,是不是警觉的?剔除掉那个含情脉脉跟熟悉感,剔除掉那个「我需要它们」。你的心是太习惯了要喂食,但你不知道心真的是可以不需要食物的。心需要食物的那种冲动和饥渴,就像是吃糖中毒的人,没有糖吃的时候,觉得好像要戒毒一样,出现了烦躁不安、混身不舒服。
所以在做这个功课的时候,确保身心是饱足、放松的。然后认真地观察你的心,有没有跟这里面的动作在发生亲密的关系,有没有透过感情跟它们连在一起、绑在一起?好像是把它们当作是自己的小孩一样,把你的命运牵系到它们上面,那种「让我来拥有你」的习惯性。
修学「非我」,不是在思考「哲学上的无我」,或是「五蕴有没有本质」这方面的问题,它的重点是在看内心跟境界之间的关联。所以它的原理跟作用,就跟「不净观」、跟「他想」是一样的。你有没有习惯性地住在念头里面,把记忆当作是衣服一样穿起来,「啊!这是我的衣服!」你是不是这样子心甘情愿地钻进去?
还是,你是保持着距离,把它们看成像是大自然里面的泡泡,大自然里面的浮云,像是露珠、闪电、像是梦?这不是在探索哲学上面它们是不是空性的,而是在你直觉上面,这个东西真的值得你亲爱吗?它有什么实质可以让你依靠的?它是靠不住的。只因为它们出现的频率高,并不表示它们就是你的。
好像在看大自然的景像一样看着你的内心,好像是在看待着陌生人的内心世界一样看着你的内心。这种强大的我执的惯性,这种爱的惯性,它是可以被改变的,但是它需要你很用功、持之以恒。这是一个根深蒂固的习惯性,所以保持着警觉。保持着警觉!确保心跟境界中间没有亲爱的。「你不需要」的意思并不表示被剥夺、落寞的,「你不需要」的意思是清凉、休息、是不被捆绑的,是能够跳离开时间之流,那并不是一种死亡,所以不用害怕。
连觉知都不是你的,它只是一个现象而已。就连觉知你都不用把它扛起来,都不用把它认为那是你本来有的,连那个都放下。有觉知的现象,但是你不再用情感连结这个现象,心里面对它没有认同。「认同」就是把它当作是你的一部分,当作是来自于你的核心。它就是一个现象而已,其它的认知、评估、定位,都是多加的,你对于觉知的那些评估、定位、诠释,往往是来自于你的贪欲。所以你才要把它变成是你的本我,变成你的真实心、你的佛性、你的宇宙本体。不要被这东西骗了!
你把任何一丝一毫,小如芥子许的东西扛起来,作这样的认知,那个东西就是你的包袱。看透所有执着的动作、抓取的动作、扛起来的动作,都是苦、没有例外的。所以你心甘情愿地厌离,厌离那个执着的动作。就算还没有体验到什么叫做「不执着」,你对于那个不执着的状态是有信心的。你知道不执着的状态是美好的,那是所有的苦的止息,所以心里面是随顺着,随顺着涅盘、不需要抵抗它。非常乐意要倾注于越来越没有执着,越来越不被火烧,越来越不被境界捆绑的那种清凉、熄灭和休息。
知道执着是一种生病的状态,那是病态,就像是一个激恋、狂恋中的人,觉得对方就是自己唯一要的,热爱、热恋的对象。他不知道美感都是他想象出来的,不知道那是因为他不完整的人格性,所发展出来的一种病态的依赖性格。我们的执着也是这个样子!它的本质就是一种病态的、就是一种畸型的,它在扭曲你的心,让你无法自主,一再一再去轮转,去经历那些愚蠢至极,而且没有意义的痛苦,没有意义的流浪。
帮助自己醒过来,不要再跟这样的力量为伍,看清楚它!
(静坐结束)
仔细观察这个世间像是一个浓妆艳抹的人,
愚痴的人为此而沉迷;
有智慧的人尝试着看穿这个欺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