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12.23【观察身行的过患】

发表时间:2020-09-03 23:13:09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2017.12.23【观察身行的过患】




朱倍贤 主讲
 
今天我们讨论「观察身行的过患」,「身行」就是架构起身体经验的活动。
 
在开始静坐之前,可以先做一点简单的伸展运动,逐步地、彻底地将脊椎一段、一段地伸展,配合着深呼吸。利用这个机会,将觉知带到当下正在发生的动作。从焦虑感抽离出来,从饥渴感抽离出来。抖擞精神、确知这个是重要的任务,是值得你花心思、值得贯注精力的地方。
 
去感受现在正在支撑着、架构着你当前坐姿的那些动作,包括肌肉的使用,包括呼吸可以在身体不同的部位所产生出来的,像是推拿的效果、像是安抚的效应。这些动作都在架构着、都在塑造着,当前身体的经验。
 
除了感觉跟观察当下的动作、当下的触感,可以同时留意着,在细微的地方调整自己的姿势,调整自己肌肉的松紧、协调,调整呼吸的方式。好比说,身体感觉上是变得更通畅的,身体内在、在主观里面可以觉察得到的阻塞的感觉,开始变得比较通畅。本来身体有粗重的感觉,你可以感觉得到身体正在向更轻安、更轻松的方向前进着,正在脱离开焦虑感、脱离开担忧感。
 
如同我们之前讨论过的,把禅修的目标当做是正在发生的动作,所以你能够有余暇在调整着这些动作。让身行都能够帮助你,整体的感觉是多一点的从容、多一点的放松、多一点的清新。你可以留意在刚刚讲的任何一个特点上面。当你这样调整着细微的动作,调整着呼吸的方法,调整着使用肌肉的方法,你会发现到,实际上有许多动作的发生、动作的调整,几乎是一个不间断的、没有终止的调适、适应。
 
也就是说,光是在观察着身行、调整着身行的过程,你就会发现到做为一个生命体,我们是在不断的活动之中去找到安适。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的话,就是一个没有终止的挣扎。「挣扎」的意思就是不断在寻求身体的中适点(equilibrium)。过热的地方、过冷的地方、酸痛的地方、麻痒的地方等等的,你都在不断地调适着、适应着。
 
透过在细微或者粗糙的地方改变动作,使得你的身体能够尽可能回到中适点,这个过程几乎是没有歇息的、是没有中断的。做为一个生命,本质就是这个样子。就连坐在这个地方,大部分粗糙的动作都已经歇息了、搁置了,你也会发现到光是呼吸,吸气怎么样推着吐气,吐气怎么样推着吸气。也就是说,你不断地被需要氧气、需要排除废气的觉受推逼着,而必需要做出吸或者是吐的调适动作。
 
这看起来好像是微不足道的一个课程,可是你细心地去体会它,你就会明了佛陀所讲的:「诸行无常、是苦、非我」这样的道理。它就在这个地方,就在你呼吸的地方,就在你维持着坐姿的地方,就可以感受得到。生命的苦,不是只在你遭遇到打击、遭遇到不幸、遭遇到挑战的时候,才呈现出来,它是系统上面的苦。这个结构的本身,就是不断要去寻觅安适,不断要去调适、不断要去调整。而来自外在和内在的因素不断地搅扰这个系统。
 
所以,就连你在打坐的时候,无可避免地常常会感受得到,像是尿意的催迫,想起身去上厕所。它可能不是很强烈的感觉,可能是飘忽而过的感觉,可是那个骚扰、那个干扰,就已经足够让你准备要去调适。当你处在一个无法在这个地方安住,准备要继续移动,你一直处在一直要移动、要活动的状态,背部一点点的酸痛,臀部一点点麻的感觉,都在推逼着一系列新的动作的产生。可能是飘忽而过的调适,可能也是在很细微的地方发生的,在在都在显露出这整个系统的不稳定性,这就是它的本质。
 
不管你透过多大的努力,你漂流到未来任何一种五蕴的状态,都无法逃离开这个系统性上、这个结构性上的动荡不安。再舒适、再美好的状态,里面都是这样,有变动、有干扰、需要调适。外面环境都是这样,有威胁、有扰动、需要调适。尽量保持清醒去看清楚,就连安静的地方,你都还感觉得到有活动的存在。如果把安全感寄托在这里,寄托在这个不断在流逝中、不断在调适的动作里面,那么你注定是要被压迫感所推逼的。
 
佛陀的弟子学习的是,去观察这个生命之流,它里面就是由无数的冲动、无数的调整所组合起来。这里面没有什么真的安歇,没有什么真的稳定,所以心里面产生出警觉、产生出厌离。帮助自己更清楚地看到,那个动作、那个调整、那个挣扎、那个不稳定,就让你的安逸感被冲击着。去撼动你的我慢。「慢」的意思就是:在这个地方得意,在这个地方放纵,在这个地方掉以轻心。让这个无常的诸行去撼动这种慢,去撼动你的不警觉。
 
就连待在舒适的暖气房里面安静地坐着,都是要不断地受到此起彼落的触感所轰炸,此起彼落的压迫感的干扰,更何况是其它的地方呢!利用心里面不断产生出来的警觉,不断产生出来的厌离,来帮助你的心跟动作有更多安全的距离。凡夫的心是迷恋于动作的,他在动作发生的地方,情不自禁地「我能够动、我能做什么、我是这个、这是我所拥有的」。
 
当你在小心翼翼地体会着不稳定、挣扎、调适、无常,而产生出更大的警觉与厌离,利用这个警觉与厌离的力量,让心跟诸行、跟身行是有安全距离的。在这个地方体会动作是不得已的,在这个地方体会,动作最终是不可爱乐、不可依靠的。它就是对应着压迫感,而产生出来的一个调适手段、一个适应,它不会真的带你到你所著迷、所期望的地方。它只不过就是这样子而已,此起彼落,每一次把你带到新的地方去,那个新的地方同样还是不稳定,同样还是继续会被新的干扰所侵袭。
 
以这样子的心态来修学身念住的第四阶「令身行祥和、令身行止息,令身行休息」。你的心是对于身行有警觉的,对它是没有幻想、没有憧憬的。它都在深刻地感受着身 行的过患,它的无常性、它的苦迫性。所以心趋向于不要附着在身行上。你的心趋向于不愿意老是被身行所焦炽、所烧灼的状况。这个叫做对身行的厌离、对身行的止息,它不是来自于你刻意用力地压制自己的动作,而是来自于你对诸行的过患越来越清醒,所以心自然而然趋向于不爱乐诸行。然后在诸行慢慢趋向于休息的过程里面,找到你的立足点,这个立足点就是禅定的目标、禅定的对象。
 
你可以选择把当前注意力的重点,强调在刚刚所讲的任何一个关节,然后看能不能够把它连串起来,帮助你练习第四阶「令身行休息」。我们再重复一次:你可以把重点放在更清楚地去感觉身体细微的动作,它是一个调适,它在对应着一个干扰,它是无常、是不稳定的。在这里面没有真正的安歇、没有真正的休息。
 
因为这样的警觉,因为这样子的厌离,所以心不爱乐动作,不对动作有迷想。对于动作过去所形成的种种状态,你知道就是这样子而已,它是无常、苦、非我。对于动作现在正在形成的状态,对它没有迷想,就是这样子而已,它离不开无常、苦、非我。对于动作将来所能造塑出来,所能堆砌出来的新的状态,没有迷想、没有渴望、没有憧憬,不对它期盼。
 
你也可以把注意力强调在:倾向于不爱乐动作、不参与动作、不攀附动作的省力。这个过程,你可以试着把每一个环节连结起来。或者如果觉得太复杂了,专心在其中一个环节,这里面的任何一个环节都可以帮助你修学第四阶「令身行休息」。这里面不是让你刻意去压制动作,那样的做法是不善巧的,因为压制的本身又是另外的一个动作,而且是很粗糙的动作。
 
对于身行的过患看得更清楚,对它的警觉、对它的厌离越提高,对于身行不爱乐、不攀附,或者是心理欣仰、倾注于不依附身行的自由。任何一个环节都能帮助自己,更精准地把那些没有必要动作放下来,更大程度地让心更知道行的本质是这个样子,所以能够前进到更安静的地方。
 
保持着警觉,心里面越不爱乐身行,越不攀附、越不钻进身行,它拉住你的力量就越少,它在你心里面呈现出来的重量就越少。所以努力地迈向自由,努力地迈向把重担放下来。身行的生灭归它的生灭,看看它有多大的程度在牵引着你。它的动荡不安怎么样造成你心里面的动荡不安,你怎么样去割截跟它的这种纠缠关系。具体要做的就是:觉知过患、提高警觉、厌离,心里面欣仰着那个不被身心所牵系的状态。

 
(静坐结束)
 
对于失眠者而言,夜晚是漫长的;
对于疲倦的人而言,道路是漫长的;
对于不知佛法的愚人而言,生死轮回路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