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11.26【守护六根的练习】

发表时间:2020-07-23 10:32:12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2017.11.26【守护六根的练习】




朱倍贤 主讲
 
今天的主题是「守护六根」。
 
开始静坐之前,可以先做一点简单的伸展运动。或者是伴随着深呼吸,一边伸展着身体或者在用呼吸按摩内在。这个时间,心里面刻意地开始脱离开,欲界的烦躁、复杂、令人心忧的这些内容。把注意力带到动作,好比说呼吸的动作,好比说正在调整着坐姿的动作,好比说正在帮助心抽离开烦乱的状态的动作。
 
佛法的禅修主题,是向解脱的某一种动作,不是用人为的意志,强迫把注意力锁死在某一个地方。所以理想的禅修主题,好像是去留意正在和缓下来的身体,冲动感正在和缓,身心沉淀过程所产生出来的触感。心里面有一个笃定的、清楚的方向感跟目标,在这样的状况之下,身体的触感,那种有能量、有斗志,在一个既定的框架之中动作的情形。
 
静坐的时候,目标不一定是要订到多安静、多专注,更重要的目标是:能不能够具体地掌握那些良善的内心品质,好比说,高度的正念、高度的正知。
 
「正念」简单来讲,就是你在忆持着你的意义、你的方向、你的价值,你记得眼前该做的,你知道你为什么在执行这个技巧,你知道要怎么样执行这个技巧,你知道要怎么样去评估这个技巧,这个都是正念的内容。
 
「正知」就是把你的观察力调整到行为这个层次来,所以你能够观察你是怎么样在进行,你是怎么样在实践着这些技巧。好比说,你在看着你的全身不同肌肉的使力,它是否在趋向于省力。去留意内心这些好的特质,它比消灭所有的念头,是更值得追求的目标。所以,与其去在乎是否将所有的念头都消灭掉了,不如去留意你是否很扎实地掌握着十六胜行的某一个技巧。
 
然后就像蚂蚁推着沙粒一样的,不用在乎眼前这座山有多么巨大,你的注意力都是放在:稳定地掌握住这个沙粒。找到那个使力点,把这个沙粒推开、移除开来,用这样的方法,一点一滴地去除掉躁热感、着急感、冲动、僵硬。看着这个僵硬感、这着急感,怎么样一点一滴地就在你眼前瓦解中。
 
佛陀在经典中讲到很多有关守护六根的技巧,有的时候翻译为「守护根门」。这个技巧主要的使用是,当一个修行人要从一个安静的、单纯的,能够深入禅修的环境,转移到一个比较复杂的、属于世俗的环境。好比说工作的场合,或者好比说出家人托钵乞食的时候,接触村落、接触人口密集的地方,以及种种的声色刺激,这个时候所要特意留意、所要修行的。实际上来讲,在任何场合如果能够留意守护六根,都是有帮助的,可以把守护六根当做是留意的重点,它能够帮助你成就禅定。
 
要守护六根,有几个要掌握的基本原则。首先,你是有意志地去接触境界,意思就是不同于一般凡俗的人,他们是常常忘失掉要守护、要看护自己的心,所以他们是在疏忽、在不谨慎、在恍神的状况下去接触境界,然后沉溺于其中。所以他接触境界时,几乎是一瞬间就被拉进去了,在这里面他是没有抵抗力、没有免疫力的,他是随波逐流的。这样的心,只是在境界中不断在强化既有的贪瞋的惯性。
 
守护六根的意思,就是在一开始的时候,你已经有一个决心、一个意念,就是要保护你的心,它甚至是来自一种修行者的自我期许:我,虽然是出生于这个世间,但是我是不属于这个世间的。「不属于这个世间」意即:要嘛这个世间已经没有力量能够牵引、能够拌倒自己,要嘛就是自己正在朝着这个目标前进。
 
我们以眼睛为例,眼睛大概是我们的「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」这些根门中最活跃的,我们花最多的力气,从视觉的世界中去汲取刺激感,去寻求娱乐。一个在守护、在看护着眼根的人,意思并非他什么东西都不看了,不是毫无选择地要去剥夺所有视觉世界的刺激,而是他很有选择性地、高度醒觉地,去接触视觉。因为提高了警觉,所以任何时候,他的眼睛在接触到那些,隐约开始在撩动他心弦的影像、那些视觉的资讯时,他是更加地留意。
 
举例来讲,你走在路上,看到一位年轻的妈妈推着一个婴儿车在公园里散步,有可能你眼睛在看到婴儿车里的小baby那一瞬间,就发现到心里面有一种对于幸福感的渴望。「啊!有小baby真好啊!要是我能够给自己生一个来玩…」,或者是在怀念着孩子还小的状况,或者是在期许着未来的时候,能够跟相爱的人共谱天伦之乐,去捕捉这种幸福感。
 
当你发现你的心开始往那个方向走,开始以一种唯美的角度,去沉溺在境界里面的美感、幸福感时,你就知道要留意了。或者是,你的习惯性不一定是在留意这方面的幸福感,而是看到那年轻妈妈的身材,几乎是一瞬间,让你的身心产生亢奋感、饥渴感。对于身体的某一种线条,对肌肤所呈现出来的色泽,甚至是这个人的气味、讲话的声音等等,勾起你的联想。然后这联想的内容,都是让你更加欲火交煎的,都是让你的亢奋感越高亢的而不是越减弱的,这个时候你就要特别注意了。
 
也就是说,任何时候眼睛接触到境界,如果不是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,不是一种有着清醒的、向解脱的方向感在指引着,而是有一个诱惑的力量,好像一个诱饵一样的,让心陷溺到情节里面。而且,还不止陷溺到眼前这个景象里面,甚至是忙碌地不停在编织着、在联想着,让贪心、瞋心更加地炽盛的那些联想。
 
你如果一开始就是小心翼翼地,一上街的那一刻,一开始散步的那一刻,你已经在提醒自己:我现在是穿上了装甲,我现在是有保护罩笼罩着,我现在是以正知、正念、正勤的方式,来接触境界。你有任何这样的作意、这样的注意、这样的决心,不管接下来你做得好不好,这已经是很了不起的一步了。
 
光是在心里面有「我要来修守护六根」这样的一个觉知,就已经有几分的防护罩在里面了。你是刻意地觉知,不是随意地被境界摆布,你是正在努力中,把境界当做是境界,眼前生起的、消灭的这些影像、印象,不管它是视觉的影像、听觉的影像,乃至嗅觉、触觉等等的,心里面就是已经觉知到「这是境界」,留意着心跟境界互动的方法。
 
你的心跟它互动的方法,若是完全放纵的、任意的,那么你就强化你的贪跟瞋的习性,你会持续在那个境界里面轮转,让这个境界带你到天堂、带你到地狱,永远喂不饱你自己。因为境界里面,那看起来很美丽、很诱惑的,实际上你仔细去观察它,那滋味是…要怎么说呢!你说是有滋味吗、是没滋味吗?好像有滋味,但是总是喂不饱的滋味,稍纵即逝的滋味,后面连带着一大堆副作用的滋味,要让你扛起很多、很多没有穷尽的负担的滋味。
 
「守护六根」跟我们以前所讲的主题,其实是雷同的,都可以是同一种的修行方法。去留意你的心在接触境界时是任意放纵,还是有在尝试着去截断、去减弱,心跟境界连在一起,黏在一起的那个枷锁、那个黏胶、那个情爱。去留意,你现在的注意力是放在什么地方。注意力是一个有限的资产,我们就只有「有限」的注意力,如果你善用的话,那么你能够开启一条让你越来越解脱的道路,如果滥用的话,就是不断在给我们的烦恼加油添醋,不断在提供燃料。
 
你发现到你现在所留意的影像,是让你更加地亢奋,让你更加地饥渴,让你更加地慌张、迷惑,任何的一种盖障,所谓的「盖障」就是会动摇你解脱的方向感,去留意任何这些现象。知道要怎么去转换你的注意力,注意力不要一直徘徊在让你欲火中烧的影像上。当你发现你的注意力是卡在这个人诱人的身材,平常你有没有在你的资料库里储存了对治的、相对应的,其它的相、其它的想。若你是一个熟练这些向解脱的想的人,你的资料库里面有很丰富的,可以不断帮助你调整,重新让你平衡的相。
 
一个多么诱人的身材,如果在同时,你的心里面留意到那个臭气冲天的口气、那个气味,同时留意到身体那一些你平常不去留意的角度,那么让你亢奋的那些影像就不能够维持。你会发现到那个亢奋感,在一开始时看起来是那么地强力,让你无能为力,实际上它是很危脆的。只要任何一个支柱点被移开、被挪动、被动摇了,整个纸牌都会崩塌下来。
 
佛经里面常常讲到,守护六根是要防护「漏」,巴利文叫“Āsava”。「漏」这个字很有意思,巴利文的“Āsava”,是从外面漏进来,也是从里面漏出去。「从外面漏进来」,就是如果你没有看护好你的心,任由它去吞食、去接触、去暴露在那些不断地滋生贪瞋的影像中,那么贪瞋的习惯性就不断地被滋生、茁壮。所以你要知道怎么样去保护这个从外面漏进来的,选择性地去接触环境,在接触环境时是警觉的,知道该怎么样使用你的注意力。「漏也是从里面漏出去的」,意思就是那些内心没有化解的冲动,包括我们的饥渴感,囤积着很多食物在心里面,这些东西无可避免地会发酵、会发臭、会腐败。
 
所以,你跟任何一位不是阿罗汉的人在一起久了,都可以闻得到他的臭味,那从烦恼里面流溢出来的,你可以看得出来,他的某些动作是被烦恼推逼所跑出来的。他的言语、他的用词、他的脸色,他的趋向、他的举止、动静,隐隐约约飘着臭气,飘着烦恼的臭气,飘着我慢的臭气,这就是「从里面漏出来的」。
 
「守护六根」就是确保:一方面能够让外面的垃圾漏不进来,另外一方面,不要在内心累积会发酵的垃圾,而让臭气外溢。 
 
如果你想要在守护六根上做得得心应手,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:立足点要够扎实。你能够在正知正念之中自得其乐,能够在正知正念之中得到饱足感、得到安适,你才有能力能够拒绝诱惑。你才能够在拒绝诱惑的同时,能够获得大的成就感、得到满足感。佛经里面讲到,一个守护六根的人,光是内心深度地信乐佛法,他就得到他所需要的快乐,不需要在外面寻找那些很肤浅的、一大堆副作用的刺激。
 
佛经也讲到,有守护六根的人,在一开始的时候心里面就是决意着:让我嘴巴的活动趋向安宁,让我身体的活动趋向安宁,让我心理的活动趋向安宁。你可以感觉得到生命的趋使力,是往省力、少负担、安祥、少欲,这样的方向在前进。所以,你接触境界的方法、动机,自然而然都是有收摄的,你不是为了要囤积更多的东西,不是想在境界中扩大自我感。如果你能够在接触境界时,心里面浸淫在深度信乐佛法的快乐中,那是非常好的资粮。或者,你能够沉浸在禅悦之中,沉浸在趋向宁静的清新感、舒适感、解脱感,那也是一个很好的立足的地方。
 
能够掌握这些原则,每一次心接触境界,都是你练功夫的场所,你都在成长、都在帮助你看得更清楚,都在帮助你越知道怎么样摆脱黏着,要怎么样看护着、守护着你安静的心境,还有你向解脱的意志。
 
重新复习一次守护六根的内容,一个有帮助的起始点,就是一种由自信心产生出来的自我期许:我虽然出生于这个世间,可是我是不属于这个世间的。所以我的志向是要超越世间,是不被世间所淹没。「被世间所淹没」意即你透过饥渴感、透过情爱,去跟这个世间形形色色的感官刺激连结,在其中编织着故事、深度地入戏。你知道心接触境界如果不守护的话,会有这样的后患,确知守护六根的价值,这是一个尊贵的人、自爱的人,应该要练习的。
 
他在还没有进入到城市,还没有进入到百货公司,还没有进入到村落时,已经下定决心,待会在进入那些情境、进入工作的场合时,开始要进入一天里面跟家人的互动,在那个时候已经有一个决心:我是穿着防护罩,我是穿着保护甲。了解境界ー那个叫做境界,意即那是一个生跟灭的过程,是一个由不同种影像~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所编织起来的世界。你要怎么样去参与它,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接触它,就会决定你会不会让「漏」漏进来,会不会让「漏」漏出去。
 
你若能够坚定不移地不断训练自己,不让「漏」漏进来,不让「漏」漏出去,你就会证得阿罗汉果。不要相信后代的佛教徒跟你讲的,那是小乘的、有为的修法。真正佛法的解脱道就是在这个地方,就是在这个渐进式,就是在这个行为模式上,一点一滴地改变所建立起来的。在接触境界时有警觉性,看一看这个境界是不是像滴落在莲花上的水珠,它是没有停留、是直接滑落的。
 
如果「停留的地方」,就是你的注意力会被卡住的地方。什么叫做「注意力被卡住」?某一个形色、某一个声音、某一个气味、某一个触感,让你在那个地方徘徊着、留恋着、黏着着。你开始发现到它让你内心有渴望,身体有匮乏感,身心可以感受到焦躁、焦热、渴求,你可以发现到心里面的联想效应准备要启动,或者已经启动。从这样的一个不当的作意,不正确的使用注意力的方法,就是一连串的影像、联想、想象,让你更加地饥渴、更加地焦躁、更加地渴望,更加地觉得眼前这个东西,里面有滋味。
 
发现到这个马上调整,调整你的注意力、注意的所在,调整让身心是处在更安适、更饱足的状态。整个过程中,你的方向感就是:让我的言语的动作趋向安宁,让我的身体的动作趋向安宁,让我心理的动作趋向安宁。在接触境界时,好像是要深入花丛一样,你不是要去采蜜,不是要去囤积、收集,你清楚地知道你的目标是守护、看护着你的心,这是一个训练的场所。如果你能够让这些不断在生灭的影像、印象自己生灭,好像不会动摇你、撩动你、穿透你,在这之中,你另外有你自己的资源、食粮。
 
好比说,心中对于佛法深度地信乐,从这个地方撷取快乐、撷取意义感,而不是在境界里面寻找意义感。你在境界中寻找意义感,往往都是跟欲乐相应的,要怎么样去跟很多不同的、有意思的人,发生很多有意思的恋爱的关系。如果你的快乐感是寄托在这种欲乐上,你是注定要承受无边无际的压力。
 
在这过程中,你几乎是无可避免地一定要伤害到别人,也伤害到自己。若你少不经事,以为这是冒险、好玩、有意思,就表示你在佛法里面还是个门外汉。因为你不知道,真的就像是佛陀所讲的,如同小孩子在刀刃上舔蜜,你的舌头有被割断的危险,甭想在这个地方 能够有让你饱足的甜美滋味。
 
小心翼翼地去交涉,在境界里面保护着自己、看护着自己的心,任何时候发现心开始被撩动、被推逼,被境界吸过去、排斥出来,你就在那边微调着、对治着,你的最终目标就是要做到:境界归境界,心是完全没有参与感。没有参与感的秘密就在于:那个境界中还有没有你在乎的东西,境界里还有没有你想要靠过去,吸吮出滋味的地方。
 
别忘了这个目标,别忘了这是你修行的一个目标,用这样的方式来面对境界,像照镜子一样,小心翼翼地调伏着心、对治着心,让它在境界里面越来越自由。当你发现你的心在境界中越来越自由,你会有越来越大的成就感跟快乐,虽然这成就感跟快乐都还是一种我慢,但是在修行的道路上,它是一个健康、相对而言对我们是有很好帮助的我慢。
 
以身口意趋向安宁,做为你的安适感、饱足感的来源,心里面信乐着佛法,笃定地、稳健地向着解脱做为你快乐的来源,做为你激发内心的资粮,这是快乐之道。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多么无聊、乏味的,你认真地这样走、用心地这样走,一定会快乐。你一定会获得世间的这些境界,都无法提供给你的快乐感、意义感、扎实感。而且这个快乐,不只是眼前的扎实感、眼前的快乐而已,它是一个让你更快乐,确保你长远的快乐跟安全的快乐。


(静坐结束)
 
在正念之中移除放逸,
智慧产生之时内心脱离开忧苦。
 
有智慧的人观察众苦,
如同站在山巅上向下望,
他超越众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