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11.12【非我的练习】

发表时间:2020-07-18 21:01:58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2017.11.12【非我的练习】



朱倍贤 主讲
 
今天的主题是「非我想」。
 
在开始静坐之前,可以先做一点简单的伸展运动, 或者是深呼吸,利用这个机会将觉知贴近身体、贴近触感。在你觉知范围里面能够觉察到的忧虑、紧张、冲动,刻意地将它们摒除,所以你可以感觉到身心是趋向远离的,这里「远离」的意思是,远离焦躁感、远离忧虑、远离饥渴。
 
佛法里面所讲的「非我」的意思,直接是「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」的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它的用意是要帮助我们,趋向越来越不黏着的方向,趋向越来越不囤积的方向,趋向越来越离欲的方向。它并不是在哲学上探究,自我的本体存不存在,类似这样的问题。它是具体地在观察,针对眼前正在生、灭的现象,好比说,眼睛看见这样的动作;好比说,心里面念头的生、灭,心并没有另外的去跟这些动作连结,然后产生出「这是我、这是我的」之认知和感情。
 
这个「自我的动作」,并不一定是要透过想「这是我、这是我的」这样的一个具体的句子,它不一定是透过这样的言语化。它是具体的一个感觉~自我感,所以当声音产生出来的时候,我们经验到的不只是声音,而经验到的是「我在听、这是我的听觉」这样的认知和情感。心因为用这样的方式去跟经验连接,在经验发生的时候,它去把那个自我的感觉捡拾起来。然后,透过这样的方式入戏,透过这样的方式沉浸在那样的世界里面,所以不断地经验生跟死,把这个正在生灭中的身体的触感,当作是我、是我的,用情感去连结它。
 
所以,当身体开始在变质、在衰败的时候,它直接威胁到建立自我感的这个动作、这个需求、这个依赖,而造成压力,这个压力就是苦。一个禅修的人,一个已经入道的人,他心里面确立了方向,就是在所有一切经验发生的地方,他都不用自我建构的方式去跟它连结,都不再其中建立起自我感,不去捡拾起任何一种自我,或者是我的。
 
这个要怎么样练习呢?一旦你有这样的笃定,确立了这样的方向感,表示你在佛法里面,已经有非常好的基础了,所以你确认,当你用这个自我感的方式去跟经验连结,那一定是会有苦迫的。当你确信,这个所谓的自我感,它只是一个动作、一个认知和贴近的动作,它只是经验发生的时候,心另外再加上去的东西。这个另外加上去的「我跟我所」的动作,因为心是如此地习以为常,不断在重复这个动作,所以这样的习惯性是根深蒂固。那个感觉是,自我是很真确、是很难撼动的,它真的是宇宙的中心,真的是所有正在发生的经验的中心点,它真的需要你去保护它,在里面盘据,去珍惜它、去为它担忧。
 
在佛法里面,多闻、精进的禅修者,能够确切地看到,那个自我感不是一个本来就有的,而是另外加上去的动作,另外集起的动作。这样的动作可以透过练习,可以透过行为改变的制约模式,将它慢慢地摒除。所以,建立起佛法方向感的人,他锻炼自己的最强而有力的技巧,就是在一切时、一切触,尽力去检查自我感的发生,然后摒除它、断除它、割截它,将它连根挖起。
 
要怎么样能够觉察得了这个自我感呢?看看你当下正在发生的经验,好比说呼吸,觉知到身体在呼吸,觉知到身体正在放松。然后去看一下这个正在发生的经验,里面有没有一个感觉,就是「我在放松、我的身体在放松」。自我感是非常难以捉摸,所以你在一开始的时候,如果没有办法很确切地掌握它,不要气馁。试着在那个地方去分别,什么是现象,什么是心去接触那个现象,然后把那个现象捡起来,当成是我、当成是我的。
 
这个自我感有不同的方式呈现出来,对于当下发生的身心现象,「这是熟悉的所在,理所应当要去盘据的地方」,所以这里面是没有警觉的,这里面有一种安逸感、有一种安全,好像你是在一个舒服的、熟悉的家里面一样。佛法里面讲的不放逸住、非我想,有好大的部分就是在针对着这样的熟悉感,你有没有提高警觉,你能不能够警觉到,这个你当作家的,是一个在败坏的东西,是一个去扛起它就会变成负担的东西。它是会淹没你,让你情不自禁的。你所做的决定,被你认为是你所做的决定,因为你看不到那是心被种种的力量挟持着、推逼着的一个倾向。
 
这个自我感其他的呈现方式,包括很深细的我慢,那个隐隐约约的「我在这里、我在听声音、我在感觉东西、我在想事情」。那个经验一发生出来,念头一发生出来那一瞬间,心已经习惯性地,就是「我在想事情」。你不一定是在心里面念着这些词汇、念着这些文字,但是那个感觉就是「我在想事情」。
 
尽量精准地把这个自我感挑出来,曝晒在你的观慧之下,好像把那个露水、雪花,曝晒在在太阳下,看透它、穿透它,心里面有一个笃定的决心。这个心已经因为「我执」,因为「我与我所」,吃了不晓得多少苦头,为了它上天堂,为了它进入无数种的地狱。所以你很清楚地知道,这个东西是你不想跟它为伍的,要慢慢地把这个习惯剔除掉。
 
要把自我感剔除掉,把我执剔除掉,把我见、我爱、我慢剔除掉,意思并不是说要剥夺乐趣、剥夺乐受。一个解脱的人,在身心仍生存的状况之下,仍然是有苦乐的。但是他不用自我感的方式,去跟苦乐连结,所以那个乐的感觉,不会增生、滋生出贪着,苦的感觉不会增生、滋生出对抗跟排斥。
 
可以采用自己平常习惯用的禅修技巧,或者是一个你当前最有对治性的禅修技巧。好比说,观察正在慢慢脱离开慌张、着急,所以你的身心整体是趋向安宁,开始沉淀这个过程的具体触感。好比说去感受,身体在当下无忧无虑的状况,它正在修复、它正在休息。在任何你准备好的时候,把注意力带向,去检查你的心在什么地方捡起了我与我所。它可以是任何一个角度的,好像是你正在观呼吸,那里面有「我」正在观呼吸,这是「我的」呼吸、「我的」腹部,这是「我的」身体、「我的」念头,是「我」在想事情,是「我」在专注,那个「我」。你不一定要那么明确地看到动作,但是尽量地贴近它。
 
尽量去看到那个自我的感觉,就是这样,它就是一个感觉、一个认知、一个用力、一个动念。这就是我们所谓的动作。呼吸在发生着,心就这样钻进去,说「这是我的呼吸」、隐约有一个抓取的动作。就算你只是短时间能够觉察到这个自我感,那个心捡拾起我与我所的这个认知,心里面保持着离欲的决心,要断除我慢的决心。这样的决心在背景里、在脑海里,引导着你:这个东西是我要剔除的,是我要吐尽的、要摒除的,用这样的方式来引导自己。
 
你不用害怕,剔除掉自我的这种认知跟动作,意思并不是消亡、并不是失落,现象的生灭,一个程度上是继续进行的。可是在你的心地里面,那个感觉是整体开始趋向寂静、趋向省力。因为你越来越少要把这些东西扛起来的动作,心能够觉知这些现象,然后不去入戏,不会这么着迷,不会另外再去增加一个沉重的负担,叫做「我与我所」的负担。那个负担是一个病,你太习惯了,所以习以为常「本来就是我啊!」,「我本来就在这,我一直以来就这样子!」,「我一直都是我啊!」。你不知道那是一个病,那是一个重担,你不知道那是一个不正常的现象,那是心因为饥渴,反射性地去重复的一个动作,不要对它有任何的迷思。
 
你已经在无数的地方,尝试着想要去建立起自我感,没有一次它能够真正地带你到安全,到不动摇的幸福,没有必要再尝试这条路。你放下自我感,甚至你还没有做到完全放下自我感,光是笃定地走在这个道路上,笃定地走在那个让自我感消亡,让自我感萎缩,正在吐尽我慢,这样的一个道路上,你就会感觉到平安,你就已经会感觉到,以前所没有经历过的幸福跟轻松。因为这是心最大的负担,就是这个,为了这个负担害怕、担忧、困惑。
 
若能够舍弃掉我与我所,不在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,任何一个地方 建立我与我所,不在色、声、香、味、触、法,任何地方建立我与我所,这样就叫做「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」。在远离着自我感不断延伸出来的迷想效应,不断延伸出来的抓取动作、依赖的动作;正在离欲,在吐尽那个需要自我感、需要建立起自我的渴望,这样叫离欲;灭就是去消灭掉我与我所这个依恋和动作,以及这个动作所伴随着的一切苦患,所有一切的负作用。Do it like you mean it . 认真、投注地,让你的智慧像是大太阳一样,没有雪花能够不溶化。精准地针对着我与我所在用功,那穿透我与我所的感觉。
 
小心翼翼地提醒自己,现在是个生病的人、是负债的人,扛着这个枷锁,你只能够努力地、全力以赴地、一点一滴把它放下来。最理想的状况,是能够在深度的放松跟安适,高度的警觉的状况下,进行这样的禅观。但是如果还不熟练的话,你可以在任何觉得需要休息的时候,回到你平常安住的方式。好比说,让呼吸滋润身体,让呼吸帮助你深度地解除压力。在任何准备好的时候,坚定着信心,确知你人生的目标,是以断除我慢为根本。在所有的地方做这样的用功,任何我慢发生的地方,都去对治它、都去摒弃它。
 
吸气时、觉察自我感,吐气时、觉察自我感;
吸气时、洞识自我感的过患,吐气时、洞识自我感的过患;
吸气时、巩固断除我与我所的决心,吐气时、巩固断除我与我所的决心;
吸气时、正在放下我与我所,吐气时、正在放下我与我所;
吸气时、观知我与我所正在瓦解中,吐气时、观知我与我所正在瓦解中;
吸气时、觉知心正在捡起我与我所,吐气时、觉知心正在捡起我与我所;
吸气时、练习舍弃我与我所,吐气时、练习离弃我与我所。
 
在这里,离弃的是具体的动作跟认知,而不是自我否定,不牵扯到本体,是具体地针对这个增加苦的动作,在摒除它。
 
不放逸在这里的意思,是保持警觉,尝试着尽量觉察自我感发生的所在,尽量密集地去捕捉心在产生我与我所,即使不能够百分之百捕捉到每一个这样子的案例,也不要气馁,就算是有过一次这样的经验,在很短的时间之内,看到自我感是怎么一回事,光是这样就已经是不得了的动作。愚痴无闻的凡夫,平常的状况是全然地淹没在自我感之中,光是能够以一个超然的角度,去看到自我感是一个动作,它不是你,那已经是不得了了。所以不要气馁,不要觉得这个太难,找一个你能够下手的角度,光是看到自我感只是一种认知的动作,只是一个感觉这样的动作,那里面已经有解脱的气味了。更何况是, 如果你能够更进一步地,在觉察着自我感的同时,深刻地观知它的过患,秉持着要断除它的决心。
 
你平常在修正知正念、修活在当下,为的就是这个,而不是为了正知正念而修正知正念,是为了要能够精准地看到,你的心是怎么样因为欲的勾锁,被境界绑着、跟境界绑在一起,绑的方式就叫做我与我所。平常做的功夫就是为了这个,所以你能够很具体地把这样的动作摒除。具体摒除的方法,你可以选择以下任何一个角度,或者是多管齐下,一个就是保持要断绝它的决心,光是这样子,你的心自然而然就会“do the rest”,它自己就会去处理。当它觉察到我与我所的动作发生之后,它自然而然会一个程度,要去瓦解这样的动作,去中止这样的关系。
 
另外一个角度就是,精准地找到我与我所的动作、认知、感觉,然后努力地去搁置它、去切割它,不让这样的状况延续。所以,你看只是看、听只是听,里面没有另外的、因为爱而生出我与我所。光是能够坚持着决心,努力地搁置我与我所,你就是在进行着「法次法向、渐次止息」的行为矫正术。你让心越来越不对这个动作上瘾,在脱离这样的习惯性。
 
正在发生的经验,都是警觉地检验,心有没有在这个地方,把这个经验捡起来,变成我与我所。最理想的做法,就是一边这样子精密、认真、投注地禅观,一方面又不忘掉要深度地安适跟放松。那个感觉是,你的活力、那断除我慢的力道,一方面是深邃、强大的,可是另一方面又是可以绵绵密密、可长可久的。


(静坐结束)
 
在内心勤勉不放逸,
持守戒律、调御自我,
有智慧的人以自己做为沙舟、庇护所,
所以他不为瀑流所淹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