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07.23-3【身远离】

发表时间:2020-03-16 22:17:07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2017.07.23-3【身远离】




朱倍贤 主讲
 
我们研讨的主题是「身远离」。
 
佛经中常常提到,禅修者应该要离开喧闹的地方,于空闲处住。为什么会特别强调「远离喧闹的地方」?因为,当我们乐趣的来源与寄托,主要是放在跟其他人的互动上,所能够获得的乐趣是很肤浅的。而且,它带来的是焦躁的身心状态。当我们进入到一个喧闹的环境准备跟人互动,准备要以人群互动做为主要的取乐模式,那个时候身心进入的状态,是不适合禅修的。当我们脱离开喧闹的地方,不把汲取乐趣的来源放在跟人群的互动时,那个时候你是准备好能够从内在汲取乐趣,准备好有能力能够如实地观察你的动作。这时你关心的重心,就不在于你能不能合群,人家会怎么样看你,你要怎么样去照顾别人的感觉。
 
佛陀强调「远离」,并不是要我们一直都是离群索居的,一直都是不跟别人互动的。这里的意思是,你必须要去开发出一个,跟人群以外、在喧闹以外,快乐的来源。如果你的快乐来源,完全或者重心都是放在人群互动上,你会发现,人群的互动方式大部分都是没有意义的。若是有另外的、更高品质的快乐来源,那么当你在跟其他人互动的时候,那互动很容易是可以有营养的,是一种互助的、互相增上的、有意义的。
 
这里的「远离」可以是指客观的环境,也可以是指你的心境上面的。在客观的环境上,因为规律着自己、纪律着自己,所以你不断在检查着,什么样的人群互动是有意义的、是必要的,没有意义、没有必要的。你是有所收摄、有选择性的,选择性地不参与、选择性地规避。只有这样子选择性地规避,你才能够有机会深度地开发内在。
 
心境上的远离,可以透过思维在群众里的过患、其中的辛苦,然后,你可以把注意力着重在空闲的愉快、安静的好处。这分成两个部分讲:先是在人群之中的过患,我们的心境是一个建构起来的东西,一定是受到环境影响的,受到环境影响的因素,最具体的、最核心的问题就是,环境里面我们特别容易去注意的、感兴趣的,往往是跟我们的烦恼和习性相应的东西。所以你去寻找的人、寻找的娱乐的方式,不断去重复的娱乐的方式,也在强化那些已经在主宰着你的习性。
 
人与人聚合在一起,最容易的就是互相感染习气。很多人抽烟、喝酒,就是在这种同侪的压力下去顺从;很多人做出违背良心的选择,做那些道德上有问题的选择,往往就是受到自己朋友的示范。看到、听到这些朋友把这些事情合理化,不知不觉就内化了这些价值。
 
人与人在一起当然是有乐趣的,这是佛陀不否定的,可是,它要付出的代价…。人真的是很难相处、很难共处,连最亲爱的人,亲爱如夫妻、亲爱如父母子女,几乎是无法避免摩擦,无法避免沟通上出差错所产生的误解,彼此在对方的心中留下伤痕。
 
人生经验越丰富的人,越知道人心的无常、不可靠,当利益是结合的时候,友谊跟感情是坚固的,当利益是冲突的时候,就连亲人都很容易反目成仇。一般世俗人的价值观、生活方式,盲目地在随顺着、在增强着轮回的习惯性。所以,当你违逆着这样的主流价值,你在人群之中是容易被批评、被排挤,甚至被欺侮。你跟人在一起,就要担忧、就要关心着怎么样保护自己的利益,怎么样不要得罪别人,怎么样不要不小心传错话了,不能传的话传出去了,造成离间的效应,造成别人对自己严重的误解—没完没了的麻烦!
 
人跟人之间的关系,真的是要如履薄冰、小心翼翼。就连如履薄冰、小心翼翼都没办法保证,别人是否喜欢你,你会不会在不小心的情况下得罪别人、伤害别人。所以当你活动的模式是在群众之中,你不得不要采用着各式各样的心理机转,保护自己、保护别人。你必须要考虑到众多的因素,像是礼节—怎么样是得体的,怎么样是得体的穿著、得体的发型、得体的进退、得体的语言模式。习惯于这些操作,你仔细地去观察,这里面有很多的疲劳、很多的操心。
 
相对于此,当你是独处,当你在林野、森林之中,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,很坦然、很诚实地面对内在的世界,这是第二个层次。远离的第二个层次,就是要去品味安静、远离的乐趣。要培养这个乐趣,首先要知道,远离的意思不是要你永远不要再跟其他人接触。这并不是要剥夺你在群众之中能够得到的乐趣,而是帮助你去开发,喧闹之外另外一个喘息的地方;另外一个度假、另外一个休闲、另外一个充电的地方。要用这样的心态来看待远离,你才能欣然地接受。
 
当你在享受安静的快乐,享受着「不用理会其他人」的快乐,你不是昏醉地享受着,迷迷糊糊地度过浮生半日闲,而是正知正念地在品味、在欣赏这个好处,在正知正念地了解、开发,让这个安静的感觉能够更深入、更内化。所以,以后就算在喧闹的场所,都还会有一份安静的感觉在你心中,好像你的避风港一样。
 
你现在打坐的地方,可能周遭有其他人,可是在意境上,你可以想象好像没有其他人一样。佛经上讲:鹿子母堂的空。殿堂是空无,没有人、没有群众。就算现在所坐的房间、殿堂有其他的人,可是起码你是抽离开喧闹的模式,抽离开要跟其他人互动的模式。完全不用费心去担心别人怎么想你,跟人家比起来,你静坐好不好、身材是否高瘦,有没有钱、是什么职业—完全不必在乎这些比较。
 
就在培养这种信心,独自一人、没有倚赖群众,你一样可以自得其乐,这种能力是来自内在,所以是更可靠的。不会因为今天朋友没空陪你打麻将,你就要发闷、就要觉得空洞。内在这种安静的感觉随时会切入,有着品味、欣赏的心,去感受不用做「socialize」的触感。
 
意思就是说,处在社交环境时跟不处在社交环境时,身体的触感是不一样的。不必要理会社交的问题时,身体宽坦、轻松,因为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内在的资源。好多的力气、好多的工作、好多的操心都搁置了的轻松感,这是可以开发的,不要小看这没有担心的好处。如果你刻意地去品味它、留意它、熟悉它,你会对这种品质的快乐越来越敏感。
 
内心出现任何跟人际关系有关的东西,马上把它丢开来,提醒自己,现在是放假的时间。好像品尝一壶好茶、一壶好咖啡,可是唯一的差异,你不是糊里糊涂,迷醉地度过空闲的时间,你内在是精进的,你在认真地品味着安静的好处,认真品味着这个状况跟喧闹状况的不同。不需要讨好别人的轻松感,不必要把别人的事情扛成是自己的责任的轻松感。独自一个人,只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,不需要去听别人的问题。
 
看看你的心能不能也像是鹿子母堂一样的空,没有喧闹,那是闲憇、轻松、无事,悠闲的心境,品味着它的好处,受用着、观察着这样的触~身体不被责任压制的触感,所以,能量管是更疏通的。这个时候,你不是妈妈、不是爸爸、不是先生、不是太太、不是儿子、不是女儿。
 
自己的生命,多少的时间都在忙碌之中,在责任感的逼迫之下,不得不去做一些事。这个时候、这个时光,多珍贵、多好啊!好好地品尝、好好地享受!观察着那不被责任压制的心,观察着那脱离开喧闹的身体。如果光是这么做就得到好处,那就继续这么做,如果你想要多增加一点运作的角度,可以多加一个比较:这样的状况,跟在喧闹的时候、有责任的时候、要跟其他人群互动的时候,不同在哪里、差异在哪里、身心的感觉差别是什么?
 
就算不必要断绝人际关系,但是你也看看这么做,是否帮助自己越来越独立,乐趣的来源越来越不必要来自于跟着群众起哄而获得。不用看着别人的脸色,别人开心、认可你、你才高兴;别人不开心、不认可你,你就慌张。贴近着内在的安静感,汲取这个能量,相信真的是可以越来越不依靠群众。只有在你变得越来越强壮、越来越独立的前提下,当你再去接近群众的时候,你才能是一个诚实的人、勇敢的人,中流砥柱、不随波逐流,给其他的人带来力量、带来好处。
 
尽管你在深度地享受着空闲,不要让自己陷入发呆、死寂的状态,正知正念地知道,心里空掉了什么,没有空掉的还有什么。好比说,空掉了喧闹的感觉,空掉了那种为了要扮演某一种角色的辛苦。可是,这里面可能还有其他的活动和辛苦,你还可以了知,还可以进一步继续调整。让自己的空不是死寂的顽空,而是帮助你更有智慧,帮助你具备有更大的解脱潜力的空。
 
观察着、分别着,现在隔绝开了那些比较的心态,隔绝开了那些人际关系的纠葛,隔绝开了那些唏里呼噜的状况,大家一股脑起哄的那种烦乱与糊涂。看看隔绝开那些情形之后得到的空闲感,珍惜它,知道这个东西相对是珍贵的。怎么样让这样的特质常常地放在心里面,想要的时候,只要一去接触这个特质、召唤起这个特质,人就会安静下来,受用这个离开人群的好处。
 
当你这么做的时候,你在重组你的价值观,对于世间这些事物的缓急轻重,什么样的人要去接触、不要去接触;什么样的事物要去参与、不要去参与,让你更清楚。要不然,我们的决定往往随着习惯性。好比说,你的个性可能是不安的,为了要讨好其他人,拚命做好事,害怕别人不高兴、渴望别人高兴,渴望别人认可你,一辈子有一大堆的力气,都是耗费在这个工程上。
 
我们虽然没有办法做到百分之百独立于这些因缘条件,可是,起码你可以好一个程度地摆脱开这些因缘的制约。所以你不是盲从的人,你不是羊群里面的羊,你不必要为了别人那么辛苦、那么难过。
 
观察着那个喋喋不休的冲动,在这个地方已经歇息了或者是正在歇息中,感受这个好处。去看那个「注意力不断要往外发射、去留意别人」的功能,这个地方歇息了,或者是正在歇息中,那个好处。看到这个时候可以洁身自爱,可以不用担心别人的坏习惯会污染、干扰自己,这其中的好处。
 
常常伴随着这样子安静的心、空闲的心、独处的心,所以,别人跟你讲要做的事情,你不是马上地盲从,而是在这种安静的心情之下的审核,你容易做出正确的决定,更有品质的选择。甚至是整个社会、国家叫你要做什么事情,你都不是反应式地去盲从,而是在这种空闲、安静的心之下,做出更有品质的选择。
 
空闲中的呼吸是什么滋味,由衷地品味着、享受着,空闲中身体是什么感觉,由衷地品味着、享受着。 不着急、没有责任的心是什么滋味,由衷地品味着、享受着。
 
(静坐结束)
 
别乐于聚会
别乐于自己成为群众景仰注目的对象
此中极易忘失自己该做的
与真正的快乐失之交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