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.06.25【观察欲贪的本质】
发表时间:2019-11-13 22:27:14
阅读:Loading...
2017.06.25【观察欲贪的本质】
朱倍贤 主讲
我们今天来观察「贪欲」的本质。
开始静坐之前,大家可以选择做一点简单的伸展,或者是深呼吸,调整坐姿。放下复杂的故事情节,心思从刚刚纠缠不清的境况中抽离出来,带到眼前的触、眼前的活动:这个在呼吸的活动,正在坐着的活动,正在沉淀到当下的这个活动。
依循着一个自己喜好的禅修方式,好比说,观察身体的暖,它跟环境不一样的温度,身体在发热的状态。或者是观察,当你安静下来,细心地倾听的时候,能够感受到的内在的各种粗的、细腻的触感。
有一个这样安适、安稳的立足点,方便我们来禅思、来观察,什么叫做「贪」、什么叫做「欲望」。让当下的心跟身体知足,脱离开骚动,所以,它是已经准备好,要去理解那些在纠缠着它的力量,而不是被那些力量绑着、牵着鼻子跑。
一般世俗的人讲到「贪欲」,想到的不外乎就是贪财、贪色等等的,这些世间道德伦理所不允许、所批评的过多的欲求。可是,在佛法的解脱道中所讲的贪欲,是一个全然不一样的状况。佛法里面所讲的贪欲,是内心跟境界发生关系的一个方式。当贪欲发生时,你很容易发现到,身心里面有饥渴的征状,这些征状在生理上面的表现,可能是呼吸变得短浅、急促,呼吸道变得狭窄,身体内在的能量管,变得狭窄、变得紧促。
那种饥渴感是不舒服的,在生理上呈现出来就是一种苦受。直觉的反应就是:我需要这个,我需要这个人、事、物,需要这种活动。在心里的呈现上,我们的注意力的聚焦,很容易钻牛角尖,全部贯注在你在乎的人、事、物上面。所以,我们对于人事物的需求感、依赖感被高估了,那感觉是世界变小了,你所需要的人事物变大了。世界没有这个东西的话,你就是匮乏的,呈现出来的同样也是一种苦受。
一般人不愿意去超越这个贪欲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,是因为他害怕超越了贪欲之后,会得不到他想要的。可是实际上,在生命里面,苦受跟乐受同样在进行着,同样自生自灭。修行上修改的,是内心对于下一个境界的急躁感,那股要扑身而去的冲动。
这个压力、压迫、苦受,你在调整它、释放它,学习不被它绑着。所以超越贪欲的意思,并不是我们的受用被剥夺了,相反的,我们的心在没有被贪欲所驱迫的时候,所受用的境界,品质是更高的,心是更容易满足的。当你是被贪欲驱迫,心在不满足的状况之下,加深了你的饥渴感。你更以为当下是不够的,以为要更用力地往前扑,才能够消除得了眼前的苦迫。
这就是为什么,佛陀在很多经里面讲到“see renunciation as rest”,把出离欲望当作是一个休息。它不是自我剥夺,不是否定娱乐、乐受的价值,而是去看清楚,当你内心在抓、在追、在扑、在盘算、在焦热,这些动作是多余的!它造成内在的挤压,深刻地看到这种动作的过患,深刻地看到,这种动作所换来的愉悦感是极度短暂的。所以你能够清凉、轻松、爽然地,把饥渴感放下来,而且不断地重新下定决心:这不是我想要继续重复的模式!
「轮回」基本上就是贪欲在延伸的状态。仔细地观察、好好地思考,平常我们的心攀附着这个境界,马上在寻觅着下一个境界。就像猴子一样,一只手还没有把刚刚抓住的树枝放开来,另外一只手已经伸出去,要去攀捉下一根树枝。我们醒着的时候,甚至睡觉的时候,差不多都是在这种状态。
所以轮回里面是没有休息的,它是一直在找、一直在追、一直在焦虑。如果这是我们生命的全部,那注定是个悲剧、注定是苦。这里面没有什么是真实的,没有什么是稳定、是安全的。你要看清楚内心贪的基本动作,你才会愿意全然地背舍轮回。你才会真的相信,只有解脱才有安乐。而执着,不管你执着的是什么,对象、方法有多么地高明,它的本质就是这样子,不断地被火烧、不断被饥渴感逼迫着,不断被冲动绑着、推逼着。
你看看日常生活里面,跟家人讨论,待会儿要去超级市场、去百货公司逛,光是那个意境呈现,对于下一个境界的欣然,那个好奇、期盼,好大一个部分就是立基于:待会儿那个境界,有某一种东西是我要的。你在期盼着某一个回馈,期盼着某一种刺激是你要的,目标就是你可以在其中撷取出来的滋味。
但是如果你去看每一个贪的动作,所换到的、所撷取到的滋味,一样地流逝中、不能满足、付出代价。你追的时候要担忧,拥有的时候要维持它而患得患失,在失去它的时候你要适应,然后再去盘算,准备着适应着下一个境况。我们是如此地对这种活动、对于轮回的状况,习以为常。但是一个深思、善于观察的人就知道,那真的是不正常的状况。所以佛陀说,五取蕴是癌症,是病、是杀、是死亡。
心思细腻的人会发现到,甚至眼睛在看东西的时候,或是准备要转向一个新的事物的时候,后面都有贪。因为期盼,有一种向往跟憧憬,因为饥渴而发射出去的一个动作,期盼着下一个看到的境界能够带来什么。一个禅修者如此地观察,意思并非都不看东西、不听东西,但是他越这样子观察,他的欲望就越得到缓冲与放下。
欲望的放下跟缓冲,是佛教定力最重要的基础。佛教定力的基础不是来自于持咒、念佛、把心锁在一个地方,而是来自于不在瀑布洪流之中沉沦、颠簸,被冲刷到不可知的远处。光是在饥渴感、冲动、焦躁的和缓,就触及到乐、触及到放松、触及到解脱,他就看到了不被绑着的可能性,不做任何的食物的奴隶的可能性。所以你越深刻地了解内心冲动的状况与过患,你若正确地做的话,结果就是内心的和平与安静。
这个贪欲在日常生活中,最明显的表现就是欲贪,对于感官刺激的怀念、憧憬、期望、饥渴、焦躁、烦闷。这个贪欲在更深细的表现上,就是同样的动作,用来对应到五取蕴上面。对于身心的活动有一种欣然向往,对未来的身心活动,能带来什么、能变成什么、 能拥有什么,对某一种境况舍不得、期盼。去看看这个舍不得、期盼、焦躁,怎么样在推着你的心。这个推的过程,就是佛陀讲的河流、洪流。
你只要还在推,你就没有休息,你只要经验生死,不被推,就是压力的解除、烦恼的解除、苦迫的解除。这就是为什么,佛陀常常形容解脱的人:他不往前、不往后、不停留在中间。他表达的不是一个玄学的思想,而是一个具体的内心的状态,那种不被推的自由、不被推的宁静。
佛经里面,许多人证得高等位的圣果,他唯一做的事情就是:日与夜中保持着正念、扑灭着欲火。这里的「欲火」就是我们刚刚讲的,对于下一个境界的企求、期盼,想要扑身过去的那种冲动。在我们自己的身心里面,留意地注意这些活动,把这样的活动放下来,不会损失什么的,你得到的会是安乐、会是利益,会是你长远的安乐与利益。
同样地,保持正念、努力地了解欲,努力地扑熄欲。感受着触感,在触感的层次上,去感觉心被欲隐隐约约地推着到下一个境界。现在你不能安静的因素,就是你还在想跑到哪里去,想要变成什么。你做的工作不是压制它,你首先做的工作是清楚地感知它。你越能够清楚地感知到欲,它是怎么呈现出来,呈现出来的感觉是什么,呈现出来时是怎么占据你的身心,你就越能够调治它,越能够看到挣脱它的可能性。这就是佛经讲的:看它的「集、灭、离」。
在自己的身体里面感觉,有没有一点点的着急,一点点的憧憬、亢奋,对于山头外的那一个,那个还没有跨越过去的地平线以外的,在幻想着、在期盼着。去看到这个动作,越精准越好,在你的身心里面感知这样的动作。在所有的烦恼之中,这种贪的动作几乎是基本的动力,所以那个自卑、焦虑、生气、占有欲,里面都带着这样的力量,在推、在往前冲的力量。
专心致志地挣脱开这个枷锁,一连串的烦恼,就像是骨牌效应般的倒下来。我的过去已经被这个火烧炙无数次,真的有带来一个更完美的自我,有囤积起来可以带着走的、可以恒续拥有的吗?未来的我,还要被这个火烧炙多少次?这是没有终点的,没有到一个完善的地方,就是一直被烧、一直被烧,一直不够、一直不够!
佛陀所讲的四圣谛,关键都在这里━「知苦」、「断集」。「知苦」就是要我们敏感地觉察到,这种被逼迫的状态,那个被火烧的滋味,被挤压时、被逼迫的困顿感,被冲动绑着的滋味。你越能够把注意力放在这上面,你越容易看到贪的过患,你的注意力就不是外放、迷失在那个美丽的包装上。美丽的包装就只是包装而已,吸引着你对它饥渴,让你为它卖命,努力地追求它。你获得了之后,就不是那么一回事了。
佛经中所讲的「魔」,就是一个最会打假广告的,他用光鲜的外表、光的鲜的包装,让你焦虑、让你饥渴、让你渴望。你以为你欠缺的是那个东西,它让你看不到你当下的动作是怎么样在造苦。
「禅那」的一个重要的目的,就是能够缓解那种饥渴感,所以你能够在现法乐住的安乐、丰足的状况,来检查贪的动作,来检查贪的过患。所以,用让你身心能够安适祥和的方式呼吸,建构起一个能够安适祥和,安住在你的身体里的方法,你才不会一天到晚被火烧。你过去所有的决定,整个人生的方向,都是取决于那个饥渴感,都只是从饥渴感里面发生出来的决策,而不是智慧发出来的决策。
你能够有这样的能力,来反省、来观察、来感受那个贪,你才有可能开发出更精准的审美观、更精准的价值观。什么是重要的,什么是会带来苦的;什么是快乐的,什么是快乐中再通往更高的快乐;什么是痛苦中再通往更深的痛苦,你才能分别清楚,才会知道自己的走向,才会知道人生该努力的方向。
你能够长时间安住在这种状态,检验、反省、观察着贪,你就会开展出,跟凡俗的人截然不同的价值观,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。看不到、看不透、看不清楚这个贪的人,他的意志不是他的意志。意志就是饥渴感发生出来的冲动,整个轮回都是这样子,饥渴感里面发射出来的动作,而我们就这样盲目地被推进天堂、推进地狱,没有什么确定可言。
你以为是你做的决定,你不知道你在饥渴感之中,是会制造出地狱的,你看不到这一点。你看不到饥渴感推出来的所有的天堂,它不是永久的,就算你到了天堂,你仍然被饥渴感烧炙着。
透过精密的观察,你可能感觉到贪这个饥渴感在减缓,火在熄灭中。这个时候,你仍然应该要继续地用功,去检查这个火在减少,火熄灭了的状态它的好处。不被逼的滋味,你要能够更熟悉它,不被挤压的滋味,自得其乐地在这里面寻、伺、研究、探索。是什么样的力量的减少,造成了苦迫的减少,贪的减缓跟出离,带来的是匮乏感吗?还是什么其它的?所以,不管你是在经验着强度的贪、中度的贪、弱度的贪、没有贪,你都可以这样继续地用功。
这是一个如此普遍的、深密的心理活动,所以你要有耐心,细心地观察它、跟它周旋。就像是任何的行为治疗术一样,像要戒烟、要戒赌一样,你能够越弱化这样的习惯性,你以后就越有可能,能够彻底地摆脱这种活动模式。贪就是活动的模式。去看你只要一发生贪的动作,马上就是伴随着行苦,如果看不清楚这一点,也不要着急,回到最基本的静坐方法,耐心地跟触感相处,保持着正知正念。
提醒自己:留意着,有没有你能够看得到、感觉得到的焦躁,要冲往下一个境界,期盼啊?你可以感觉到任何这种形式的力量,它的发动。如果对这个方法感到容易下手的,可以深细地看看,包括起心动念,你的注意力的聚焦、微调,后面是不是都有一股贪的动力。
(静坐结束)
那时睹见了老师无比尊贵,最上的调御者,如耀眼的太阳;
身后跟随着的乞士,每一位都是开发了澄澈的觉知,彻底扬弃了骄慢和自我陶醉感;
而我无法自禁,屈身伏地,在众中之尊的足下礼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