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14年冬禅】调伏五盖

发表时间:2016-04-01 06:00:27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
 

开始前请合掌、三称

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 sambuddhassa

(礼敬世尊 阿罗汉 正等正觉者)

        原始佛法禅修的技巧,最主要在培养起更高度的乐趣,再透过心在这种更高度的乐趣之中,怡然自得、安住、得定。佛陀在解释「定力~三摩地(samādhi)」,跟其他的宗教是不太一样的。其他宗教讲的定力,主要是在讲究,好比说专注力的培养,如何透过念诵咒语,观想、系心在身体的某个部分,来达到定力。

        但是,后代流行的佛教中的教法,包括大乘和南传的禅修,几乎已经完全不了解,这个原始经典中的关键了。

        佛陀所教的「定力」,是透过让心能够打开来,心能够变得清新、欢喜。脱离开那些会产生负担、压力的活动方式,身体变得放松、安适。在这样的身心条件之下,自然而然,就能够体会得到更高的乐趣。在这种更高的乐趣之中,心慢慢地祥和、安定。这样的祥和、安定,直接能够帮助我们,了解活动跟痛苦之间的关连。这就是佛法的「定力」,完全是与智慧、正知正念相结合的。

        什么是造成内心负担的活动方式?如何具体地分别它们?以便得到初步的安详、安乐的感觉?佛经里提到「五盖」,它会令我们的智慧变得薄弱,让心变得没有力量。
 

「欲爱盖」


        五盖的第一个盖叫「欲爱盖」。一般的人,没有很具体、雄厚的离欲经验,一听到「离欲」,会觉得那是痛苦的、无趣的、乏味的、不可欲求的。与其这么想,不如采取一个技巧。例如在美国,当小孩到了一定的岁数、要外出去读书,父母亲成了所谓的「空巢之鸟」。他们觉得人生到了这个地步,是非常值得庆祝的事情:总算把小煞神送出门了!夫妻会相约去吃大餐庆祝。他们之所以会那么高兴,是因为他们知道,跟小孩的分离是暂时的,以后还是有机会见面的。暂时把他送走,让夫妻能够度假、喘一口气。

        所以,一开始在面对欲爱盖时,可以抱着同样的心情:接下来不是要剥夺自己,不能吃好吃的东西、听好听的音乐。而是,利用现在这个难得的机会,让自己度假一下,让内心能够体会一下,不需要一直跟小煞神应招的轻松感。
 

为什么欲盖是负担?


        欲盖是负担,主要不是指欲带来的乐受,而是其中的「渴望感」与「焦躁感」。当心追求快乐的方式,是停留在欲的追求时,往往会令人会觉得很饥渴、很匮乏。在追逐的过程中,心神很容易会疲劳、涣散、不安定。因此,佛陀才会特别对「欲」做诃斥,而不是否定对乐的受用。

        佛陀说,在整个修行的过程,目标应该要订在:尽量充分地开发更高的快乐。用更善巧的快乐,来取代粗糙的快乐,而不是一味地讲放下。在佛陀的教法里,所有跟欲相关的快乐,都是相对不善巧的、几乎没有例外。所有跟禅那、跟色界禅有关的快乐,基本上都可以是善巧的。

        「禅那」的快乐,简单来讲,就是心脱离开饥渴、焦躁的感觉,不再透过暂时解除焦躁感,而获得快乐。而是透过停止饥渴感、焦躁感,不再耗费那么多的体力、心力,在欲爱的追逐和吞食的动作上。所以,心变得轻松、清新。这时,敏感度会提升,能够觉察到:当心不仰赖外在的刺激,内在会有一种饱足跟宁静的滋味。随着愈去体会、品尝、欣赏,这种滋味会愈获得开发,这就是禅定主要的原理。

        一个简单的体验离欲的方法,就是刻意地观察和体会:心没有欲求、没有渴望、没有焦躁感时,那种清凉的感觉。这种清凉的感觉,大部分的人都曾经有过,只是没有将这样的经验当做一回事,没有刻意地观察、品尝、开发。因为没有刻意地开发,所以陷入无聊、不耐烦、疑惑等盖障。这些盖障会阻碍,且扼杀更高快乐的开发。
 

离欲爱盖的静坐练习


        接下来简单的练习,就是在针对,如何品尝心暂时脱离开负担的轻松感?开始之前,请大家留意自己的坐姿。可以从头到尾一直去调整坐姿。不要以为接下来的静坐都不能动,动了就表示不够好、意志力不够强、不够用功。

        我们用功的方式是,尽量在心里面,常常提醒自己:现在该做的是什么功课?念兹在兹,保持着和缓、稳健、持续性的动力。

        坐姿基本的原则,可以自行去体会:什么样的坐姿,可以让自己感觉到很端正警醒?那一种坐姿,可以让精神更好、更清新?让斗志更高昂?基本上,这样的坐姿是不能驼背的,腰椎必须保持自然的弧度。不要等开始静坐了,才保持高昂的斗志。是一开始静坐之前,就必须以高昂的斗志进入状况。

        「我要为自己长远的快乐而努力!」这是一个充满乐趣的事情,就算现在可能还不是很有乐趣,只要这样子做,一定能够开发很高的乐趣,值得我非常认真地去做。调整坐姿让身体感觉到更开放。这开放是很主观的感觉,没完全听懂没有关系,主观地去品味。

        怎么样的坐法,能够让内在能量的流动,比较不受到阻碍?需要的话,可以调调身体、移动一下肌肉。转换一下身体不同部位的松紧度。试着把呼跟吸的能量,更均匀地带到身体不同的部位。没有绝对对的做法,所以不用担心,不用觉得有压力,觉得自己不懂、不会做。只要往这个方向在尝试,就有好处。

        怎么样的坐姿可以让自己更放松、更轻松、更省力,没有浪费多余的力气?能不能把上半身的重量,自然地搁置在腰椎天然的弧度(弹簧)上?上半身几乎是不使力的,很放松、很舒畅。

        静坐时,尤其是初禅以前,不用害怕想事情。我们的目标不是不起念头,而是要让自己更安适。去寻伺有助安适的念头。目标不必放在没有念头,而是要放在:念头对安适感有没有帮助?有帮助的念头,可以那样去想。没有帮助的念头,就不要去想。

        可以问自己:怎么做可以让自己更警醒、更开放、更放松、更认真?这些就是有帮助的念头。有帮助的想,好比说:真好,不用担心工作、子女,能够为了自己而活。为了自己的幸福,以及长夜安乐而努力。属于自己放假、度假的时间,不用疲于应对,世俗几近疯狂的行为模式…,去体会这样的轻松感。

        精神比较容易不济的朋友,可以试着把眼睛打开来。过程中需要开眼、闭眼、微开,可以随时调整。不要让身体变得硬梆梆的。把身体变得像棉花、像水母一样,软绵绵的,自然地随着波浪起伏,而飘动、调整。

        允许、允许!充分地允许身体的膨胀跟收缩。不要把目标订得太高了,只要现在注意着坐姿,尝试着品尝脱离开负担,脱离开复杂行为,那种清新感,这样的方向就是正确的。

        面对外界的声音,体会不用参与、不用那么累地跟人打交道,这是一种轻松的事情。允许声波的生、灭,在身体里造成的回荡。不用花力气去分析,外在噪音的内容,不受到干扰是很轻松的事。如果当下的心是有欲、有渴望的,好比说想念小孩,试着释放开这样的紧,试着把这样的包袱放下。提醒自己在度假,就好好享受,暂时地搁置这些东西,才会值回票价,不会白走这一趟度假之行。

        当下若有欲的盖,就知道有欲的盖。可以透过放松、换个角度想事情来调整。如果没有欲盖,就品味着,没有欲盖的轻松和清新。透过比较和记忆,回想起之前有欲盖的时候,那种急着解决欲望的饥渴、焦躁、骚动不安等,不舒服的感觉没有了。当下的心在这之中释放了、没有负担了。品尝着这样的乐趣。

        一边品尝着乐趣,一边用呼跟吸,作为贯穿这主题的背景。吸气中,去品味知足、饱足、舒适感;呼气中,去品味知足、饱足、舒适感。单纯地享受着,没有欲的负担的快乐,是目前唯一要做的目标。好像事情做完了,闲来无事在山中,品尝着美味的茶,世间的忧虑都被洗涤干净了。注意一下,现在身心的滋味。心没有负担的时候,吸气、有什么样舒服的感觉?心没有负担的时候,吐气、身体会体会到什么样的乐趣?
 

「瞋恚盖」


        第二个盖障叫「瞋恚盖」。不耐烦、懊恼,想到某个人事物就觉得不舒服,都是属于瞋恚盖。留意一下,眼前的心,有没有被瞋恚盖所压制着?有没有在扛着这样的担子?不原谅、不耐烦、不高兴、不满意、对事情吹毛求疵,是一种疲劳的事,让自己从中释放出来,暂时地度假。如果有瞋恚盖,就立刻去调整它、放下它。提醒自己,不要跟它为伍!不要参与其中!搁置它、不要追逐它、不要理会它,抽离。

        如果当下没有瞋恚盖,去体会心脱离不耐烦而生的舒适感。只是单纯、知足的愉快,不管这样的愉快,是多么的微细都没有关系。目标不在于要制造出很大的快乐,而在于不管多么微薄的舒畅、清新,都很由衷、很认真地去品味它、欣赏它、珍惜它。不要害怕会变成执着。佛陀的教法里,禅那的喜乐愈多愈好。如果没有学会,如何用这样的快乐,来取代欲界的快乐,心就会继续地去找垃圾吃。

        如果感觉到:我怎么做不到、怎么做不好、怎么不懂这个、怎么没有感觉、怎么做得那么烂…。记得,那就是瞋恚盖。目标不是要做得多么完美、多么好,而是不管当下身心是什么样的状态,都很有耐心、很知足地去感受它、品尝它。这叫放下瞋恚盖。

        随时有必要调整坐姿,看看是不是腰椎的弧度已经不见了,不见了就再找回来。小心翼翼地调整身体,让这种满足的感觉,更无碍地周遍全身。允许知足、满足、简单的喜乐,滋润身体的不同部位。
 

「散乱盖」


        第三个盖障叫「散乱盖」。散乱不等于想事情,人是可以在没有散乱的情况下想事情。不要误以为只要起念头,就是散乱。散乱的意思是:坐立不安、想事情的方法乱哄哄的,它的特质是会破坏安定感。如果察觉到,眼前有闹哄哄、坐立不安,立刻做调整。发现散乱就搁置它,不要让心去沾染它。

        试着去品味内在的宁静,而不是习惯性地把注意力放在瞬息万变、令人疲于奔命的,没有营养的资讯上。当觉知安住在内在的宁静感时,去观察、品味、欣赏那种扎实感、踏实感。具体地感觉:那种不需要复杂的东西,简单之中得到的满足感。记得整个过程,不要让心变得硬梆梆。常常提醒自己,吸气中,品味;吐气中,品味。允许膨胀收缩的波浪,贯穿、滋润自己的身心。
 

「昏沉盖」


        第四个盖障叫做「昏沉盖」。面对昏沉,不要去看它、不要去理会它,而是立刻去做调整的工作。好比说,去体会光明磊落的觉知,寂静耀眼的觉知,那种清醒真好、充分觉知真好的愉悦感和清新感。感觉到身体之中丰沛的能量,可以伴随着高昂的斗志。忆念:「佛陀是天上人间无以伦比的老师,是天神与人类的卓绝导师。做为佛陀的弟子,再怎么不济也不会差到哪。在佛陀的法中训练自己,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幸运的事情!」

        用类似这样的想鼓舞自己,让自己充满斗志,感觉体内充满正面的能量。去体会、珍惜、尊重这样的正面能量。用光明、亮眼的觉知来感受,会发现:没有昏沈的当下,有无穷的滋味。如果感觉这样的想太复杂了、做不到,就简单地练习:用什么样的呼吸,才能让自己更清醒?吸气,好像是贯穿身体的能量;吐气,感觉得到觉知隐隐约约更亮眼,精神更饱满。去留意呼吸的动作,带给心神具体的撞击力跟提升力。
 

「疑盖」


        第五个盖障叫做「疑盖」。心里有着不果决、没有建设性的踌躇跟彷徨,对治的方法,必须要偷用Nike鞋厂的口号:“Just do it!”不要把时间精力,浪费在犹豫不决上,认真地做就是了。就算没有做得非常好,肯去尝试、去实验,这样就对了。很果敢、很决断、很认真地去感受、品味、欣赏、珍惜,内在这种果敢的,充满斗志的决断力的能量。

        接下来的时间,可以很有系统地品味,什么叫脱离开五盖?或者,针对当下最困扰你的盖障来练习。也可以从头到尾,一直调整坐姿,去感觉、品味单纯地坐在这里度假的滋味。每一口气,都是奖励自己的机会。这一口吸、这一口呼,奖励自己,让自己特别的安适、舒畅。不要硬把身体,塞进制式的模式里,只要有助于更了解、更放松、更舒适的动作,允许动作的发生。

        把目标订得很不切实际、太过苛求自己,很容易会有压力的。只要发现做得不善巧,在内心里调整、这样就好了。不管眼前经历到什么样的盖障,观察一下,目前遇到的挑战跟不舒服,是哪一种盖障产生的?是不耐烦、饥渴感、散乱、坐立不安?是昏昧、提不起能量,还是犹豫不决、想东想西?特别地去对治它。如果真的花钱出门度假,还要担心交通、路况、住宿、同行去玩的人高不高兴。而眼前这种快乐,是如此直接、省力。

        这样的练习,不是要求将心锁死在一个地方。可以在日常生活中,继续地开发,随时随地可以练习,在这个地方喘一口气、缓和一下。品味一下心开、身体放松的滋味,品味一下暂时脱离开,被五盖催逼得团团转的滋味。随着在生活中累积这样的经验,一个人的气质、人格性、活动的方式,自然而然,会跟脱离五盖的滋味相应,愈来愈能从中得到满足感。生活自然而然变得单纯,很容易就得到满足、快乐,不需要花很多钱,不需要再去找寻复杂、新奇、耗费心神的刺激。
 

寻伺的技巧


        在台湾某大学,一个四十几人的禅修练习里,曾告诉大家,怎么样透过想事情、起念头,让自己的身心更舒适。禅修结束后,很多人说,从来没有听过靠想事情,能够让身心安顿下来。一般人觉得,一开始学静坐,就是要去除念头、让心空掉。实际上,这样做等于是把佛陀教的禅修技巧,一半以上都忽略掉了。原始经典上记载,有一半以上的禅修技巧,都是跟怎么想事情、怎么看待事情有关连的。佛陀的弟子,可以在思惟佛法中,得到很大的禅悦,进入到色界禅。

        平常应该想什么样的念头,才能够跟色界禅有更大的相应?基本上而言,感恩、知足、谦卑、慷慨、跟慈悲喜舍相应的念头,都是好的。在日常生活中,常常培养乐趣,源源不绝地发现,能够让心饱足的食物。这里所讲的「乐趣」,都是脱离开五盖、不跟五盖相应的。这样的乐趣,根据佛陀所说,是无害、没有副作用、是智者所不会诃责的。

        佛经里讲,这样的乐趣不会害人、害己,唯一的副作用就是:还要有动机、要耗力气去维持。所以在日常生活中,可以常常利用这种正面取角,正面思考事情的方法,让身心达到安乐的状况。就像静坐中,一直有念头起来,可以利用念头,想一些有助当下修行的事情。

        例如,佛教看起来很兴盛,实际上,佛陀真正的教法,是非常衰微的。我们是少数的,在了解、在实践佛陀真实的教法。在台湾有多少人,能够像我们这么有福气?这样的机率,简直像中了乐透奖一样…。可用这样的想事情的方法,来鼓舞自己。
 

离生喜乐


        佛经有谈到「离生喜乐」,初禅~因为远离而得到喜乐。那个远离的动作,有时候得靠想。以欲的盖为例,假如一直在想着,禅修结束之后,我要赶快去吃某种食物。一想到那食物,我就饥肠辘辘、垂涎三尺、口水都要滴出来了…。一发现有这样会破坏安定感、丰足感,会令你分心的盖障,根据佛经教导,你可以去想,过去曾经历过的欲。

        欲的特质很好玩,如果去想还没有发生的欲,很容易会有饥渴感、会焦躁不安。如果是想过去曾经历过的欲,例如,回忆起过去吃米糕的经验跟过程,吃完一颗米糕,大约要四、五分钟。那快乐不是一直维持四、五分钟,而是一直被打断的。饥肠辘辘地吞下了第一口,迫不及待要吞第二口,好饥渴、一直动荡不安。每一个动荡不安,将瞬间的乐磨灭了,吃完之后消化不良,身体觉得疲劳、沉重。多么好的滋味,现在都是消退殆尽的。若能透过这样的方法想事情,就很容易、或起码暂时地把欲盖扬弃、搁置在一边,而不会因此而觉得匮乏。
 

missing out


        一般人的欲会很强大,是因为感到「missing out」。就像小孩已经玩到不想玩、扔到墙角的玩具,忽然来了个小朋友,拿起那个玩具:哇呜、这是什么啊、我要玩!家里的小孩看到,马上把玩具抢回来说:不可以!又开始玩起来了。成人的世界也是如此。就像我们在这里静坐,听到山坡下有一群年轻人在玩,心很容易就产生出憧憬来:哇~,那些都是年轻、充满活力的…。里面可能有着跟情欲结合的东西,也有可能是,对一个程度消失了的青春的回忆。会觉得年轻时没玩够,听到人家可以这样地玩,觉得“I’m missing out.”。

        这种“missing out”的感觉,就可以透过想来对应。例如,听到那些年轻人在外面玩游戏,我小时候也有去公园玩过。或者,想象我现在不想再静坐、不想再听佛法了,想去外面玩。你真的去了,看到那些游乐设施,真的好玩吗?当下最主要、最强烈的感觉,就是饥渴感。到了那个地方,发现提供给你的乐趣,是很乏味的。所以,回忆过去曾经历过的欲的世界,那些曾经让你觉得轰轰烈烈的,实际上,不值得付出那么大的代价,那么疲劳地去维持它,这就是善用「想」。
 

初禅的「寻」


        初禅的「寻」,就是有「想念头」的意涵。巴利文“vitakka ”最简单的意思,就是想事情。「二禅语言休息」,意思是初禅还有在想事情,但是初禅跟一般人想事情的方法不一样。一般人想事情,是被饥渴感、不安感所推逼着,是跟五盖相应的想。这样的想,除了带来混乱和不安,还会提醒你,想起其他担忧的事。从这个担忧,又会想起更多的事情,继续再想、带来更多的饥渴、担忧跟冲击,没完没了。

        佛经有所谓的“papañca”,中译为「戏论」,英文的翻译“mental proliferation” 比较传神,指的是:一个因为饥渴感~五盖产生的念头,没完没了的扩散跟延续。大半天想下来,身心坐立不安,整天处在得、失、得、失、得、失…,整个人疲惫不堪。要保护自己的身心,不要被那样的力道一直、一直冲击着。每一次的目标,订在很实际的地方。发现到身心有得失、坐立不安、跟五盖相应的状况产生,没有关系、不用急,只要能做五秒钟脱离的动作,那就是好的。
 

建立正向的自信心


        当然不是做五秒钟就够了,而是先订这样的目标,缓一口气、步调慢一点点。光是那五秒钟,就表示正知正念到了一个地步了。面对这烦恼交煎、几近疯狂的人世间,才会记得要改变习性。那是很不容易的,要嘉奖自己、鼓励自己。想象自己是可爱的、尊贵的、不同凡响的、是人中的龙凤、人中的优波利华。这不是自我安慰、在骗自己。世界上少之又少的人能够像我们这样,抽空来练习觉醒,下定决心要改变生存,以及内心运作的模式。不管日常生活中,你的自信心、自卑感的来源是什么,要能够从这样的角度,建立起正向的自信心。

        日前,一位年轻人谈起:最近发生车祸,一只手失去功能,除了行动不便,内分泌功能也失调、冒了满脸的青春痘,感觉很痛苦、没脸见人…。心理学发展上,年轻人特别在乎自己的颜面,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看法。大部分的年轻人,他们的自信心、自我的成就感,来自于同侪及同龄朋友的认可。在学校里,如果能够被同龄的朋友说:“you are so cool”那是最明显、最直接的快感的来源。面对觉得自己颜面已失的人,可以怎么帮他?

        可以建议他,自信心有很多不同的来源,佛陀教导的自信心的来源,都是跟如何做一个更棒的人有关。不是比较钱财、外貌、名利以及世间的才华,而是比较:看~世间在疯狂、在沉沦,可是我常常记得提醒自己,要觉醒、要用功,不一样的。当然,这还是有我慢,但它是一个必要的过程。佛陀教法的过程,都是先建立起一个良善健康的自我感,在这个基础上再做进一步的超越。

        同样地,修行透过这样的想,常常让自己活在很丰足、很雄厚的自信心中。这样的自信心的基本精神,类似孟子讲的,富贵不能淫、威武不能屈、贫贱不能移…。面对境界,不亢、不卑、庄重、真诚,如实、不感觉任何欠缺。这种从修行中得来的自信心,力量是很强大的,比起世间的自信心,更加可靠。世间的自信心,一个打击、一个命运的变迁,自信心就瓦解。长得再怎么漂亮,伴侣再怎么爱你,会担心自己会老、伴侣会变心,永远都有比自己更年轻的。自信心若建立在容貌上,每一天都被得失心冲击着、动荡不安。

        自信心若建立在品德、操守,例如,不讲闲话、不讲是非,朋友之间知道你是不讲闲话,不讲是非的人,会对你推心置腹。那样的信心,跟一般的信心就是不一样。这些品德还包括,只要有余暇,乐于助人,乐于源源不绝地分享快乐与宁静,给周遭有心接触佛法的人。如果感觉这些都太遥远,还可以再谈、再找,佛法是永远都有下手点。觉得自己特别笨、业力特别深、体质特别不好…,那都是疑盖。没有疑盖很容易就是“I can do it”。永远都有下手处、使力点。永远在找使力点,永远往正向看,还可以怎么用功?就会一直处在这样的能量之中。
 

让能量精纯化


        接下来的时间里,尝试培养「精进」。不要把精进想成小时候读书,被爸妈关在家里,一出来玩、或偷看电视就被打的经验。那样的精进很痛苦。精进不意味着头上要绑着「必胜」的头巾。佛法的精进,要配合正知正念,看当下用力的程度。看当下使用肌肉,或使用心的方法,包括注意不同的事情,或想不同的事情时,用力的程度。注意身体、注意呼吸用到多大的力气,让这个力气很祥和、很持续地,源源不绝地像弹琴般。佛经里常用弹琴来比喻精进,太快、太慢、太轻、太用力,只要一发现旋律不对,就立刻调整。

        同样地,一天当中也可以这样地观察使力的程度。它有一个立即的回馈,当使力是恰到好处时,可以一直保持在安适的状况。坐在这里时,觉知使用肌肉有没有多余的用力?一直留意着,跟当下互动的使力的程度。就像弹琴般,目标是喜乐、安适、舒畅,让你能够更知足地跟内在的宁静相处。

        接下来的休息时间,大家可以尝试着,不讲闲话、不为闲聊而闲聊。若要讲话,就讨论禅修的技巧。鼓励彼此,让自己成为周遭的人可靠的朋友。做彼此的良友、善友,成为彼此正面影响力的能量,相互尊重、相互提携。

(朱倍贤教授讲于2014年台湾冬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