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2014年冬禅】法念住

发表时间:2016-03-08 16:06:17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
 

        「法念住」的「法」这个字,在梵文和巴利文里,含意非常多。包括像真理、任务、佛法,像阿毗达摩传承里的极微,等等的不同的概念。可是在这里,「法」具体的意思是指:透过佛法概念的框架,来检验自己的经验。

例如,像练习观察心有没有离开五盖的状况?五盖就是佛法的框架、佛法的观念。如果是学习透过无常、透过四圣谛的角度来检视经验,都是透过佛法的框架来了解事情。「法」,特别指这样的意涵。

佛经里「法念住」的内容包括:七觉支,去检查当下心里面,哪一个觉支需要更茁壮?哪一个是很茁壮了?…等等。用这样的方式,来检视自己修行的进度。

用「四圣谛」来检验经验

佛陀教导我们,面对经验最有帮助的方式,就是把眼前正在经历的状况,看成是一系列的活动。所以,面对着一系列的活动,你检视的是:在这样的活动里,有没有动荡不安?有没有苦、压迫感?只有当你留意到动作的压迫感,你才有意欲想要净化、超越它。人如果没有留意到动作的压迫感,就会乐此不疲、迷失在里面。这是「苦谛」的观察。

「集谛」的观察,就是:观察当下的苦迫感,跟自己的动作有什么样的关连?好比说,有可能你现在对一个事情抓得很紧,而造成烦恼。有可能你对一个事情不当的诠释,所取的是特别会增加迷想的角度,在这样的状况之下,你内心的活动,加深了你的苦迫感。

「灭谛」的观察,就是:观察眼前的苦迫感,能不能透过动作的调整、放下,而被瓦解掉?能不能看到,原本是很散乱的,可是,你学会了从散乱中如何让身心更统合,不被散乱搞得乌烟瘴气的。

你看到了使用这个技巧时,散乱在眼前瓦解掉,而这样的经验,将帮助你更了解,往后如何更精纯化地使用这个技巧。这就是四圣谛的「道谛」。它是建立在前面三个圣谛,一直透过集跟灭、集跟灭,看到烦恼是怎么架构起来?要怎么瓦解?开展出的方法跟技巧。

从某个角度来讲,这是很科学的,它是非常强调透过经验、记忆、验证。这也是为什么,佛法修学的慧观,不是只针对当下,它常常运用记忆力,以及规划未来的能力。为什么慧观的发展需要记忆力、想象力跟规划力?例如,今早的打坐,不管坐得好不好,你都累积了经验,这些经验点点滴滴地帮助你,知道往后,如何更省力地面对境界。

就像游泳,每一次的游泳,不是只是活在当下而已。如果是要参加奥林匹克比赛的游泳选手,教练会从水底,将你游泳的过程录影下来。游完之后,跟你一起讨论游泳的姿势。同样的力气,手要怎么切、怎么扒、怎么挖,脚要怎么踢,才有效率?前进的力道才会快很多。

禅修也是如此。去看动作的施力点、用的劲,如何记得?熟悉?有的时候不是刻意去记,而是经验的累积。这些都是「正念」的功能,正念都是跟记忆有关连的。

原始佛法讲的「慧观」,比较大程度像是太极拳,比较不像目前南传禅法教的:直观~只是观察,一直观无常、观无常。练过太极拳或瑜珈术的人就晓得,练功时,要留意到身体的平衡感、肌肉的使用,力道推出去时,什么地方要更用力?什么地方要更减力?其中的恰巧度,就是智慧观察的所在。

过去跟境界相处时,可能有很多的模式是制造苦的,也只有透过心,一直跟境界做推手,苦才可能减少。也很像是练合气道,最常要练习的,就是要学摔跤。从中累积摔跤的经验,摔到地面时,如何才能减轻撞击?触碰地面时,如何化解力道?才不会受伤,或是让受伤的机率降低。

同样地,「慧观」就是在心里面揣摩着、品味着、观察着、调整着、释放着…。

「法念住」第一个技巧:呼吸中体验无常

「呼吸中体验无常」,只是一个简略了的方程式。实察上,完整一点地讲这个技巧:在呼吸中,体验任何一种经验里面的过患。意思是:这样的活动方式,真的是完满无瑕的吗?真的是最棒的宁静吗?真的没有任何的干扰性吗?去留意的话,就会发现:只要是架构的动作,所形成的经验,就会有变化的特质。心够敏锐的人,从变化中就可以看到,这都是不够好的。

举例形容那滋味:我在台湾读过三、四年小学,当时只有周日休息一天。对我们而言,最快乐的一天是星期六,喔~接下来要放假了,好高兴。一到星期日、就开始忧郁了,马上假期要结束了。

我们曾经去过接近北极的阿拉斯加,夏天有类似永昼的现象,太阳可能要到凌晨两、三点才会下山,一大早太阳就起来了。容易被光线打扰的人,需要带着眼罩睡觉。一年中太阳最长的一天是夏至,在台湾是不太感受得到,在阿拉斯加就很有感觉。当地的人,仰颈期盼的,就是这一天。因为一到冬天,太阳只出来两个小时,在地平线出现一下子就下去了,人就无精打采了。又冷、又无聊,当地的人酗酒,把自己灌醉,等着夏至的来临。一位当地的导游告诉我,夏至一到,他就开始忧郁症了,因为接下来的日子,每一天的白天都比前一天更短。

那滋味就是:人在快乐之中,可是觉知到那个乐感是不断在流逝着。那样的一种警觉性。小时候,一边在暑假,感觉很高兴,另一边却在:可是有一天会结束,那只是早晚而已,就觉得这个不够好。

听起来好像有点在挑毛病,可是,佛陀是很不一样的,他的标准是要:无懈可击的快乐。任何低于标准的,他都觉得那不安全、不是安身的所在。它是会变的,可以从天堂变到地狱。知道这一点就可以理解,天堂虽然是比地狱好,但是,同样是不安全、不是安身的所在,两者的差别,就没那么大了。

要体验经验里的过患,不一定要从无常的角度。有的时候,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。例如,热衷看清凉照的人,若实际上去检视眼睛「吃」东西的方式,会发现:它是注意力看上去,那一瞬间有亢奋感~乐。但是,几乎是同一瞬间,亢奋感就有一点褪,更多的饥渴感生起,还要更多。注意力必须重新出发,再换一个角度看。很快地,乐马上又消逝了,饥渴感再起。又换一个角度、再看…,不断、不断地重新用力、咀嚼、吞食。每一口的用力,带来的就是一瞬间、一下子的快感。

留意一下,吃东西也是如此。咬下去、汁液出来,好吃、还要!筷子重新再出去,嘴巴重新张开、牙齿重新咀嚼。每一次的用力、调整,就是一瞬间的快乐,世间的满足性,大多是如此。若懂得看这样的角度,忽然之间,有一种感觉,觉得这好像蛮无味的。觉得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很庞大的代价,却得不偿失的动作。这是对「欲的乐」的一种警觉。

乃至修四念住时,最终也是用这样的方法,来看「禅那的乐」。好比说,如何从初禅进入二禅?注意看初禅,心非常的灵活,观、调整、净化,观、调整、净化…,看着这样的动作,发觉:其实也蛮累的。就像骑脚踏车时,你可以骑、但是歪歪斜斜的,必须一路调整,才能免于摔倒,骑起来很辛苦。初禅的滋味就是如此,要调、要想、要评估、要变化…。因为要跟着变化而变化,所以就对寻跟伺产生出厌离。

一般人,若没有在观内心的活动,会乐于起念头、想事情。无聊时,若没有网路、手机、电视,就开始空想,自己编剧、演给自己看。若是一直用这样的方式在生活,就会在其中乐此不疲,无法体验更高的宁静与快乐。要如何突破呢?去留意这样的想、这样的自导自演,里面有没有苦患?就会发现到:你必须要加入、沈浸到情境,去做角色扮演,念头才能延续,那是要花力气的。追着念头跑、闹哄哄的,停都停不下来。去留意心,就连晚上睡觉,还没有完全丧失掉觉知,半醒半睡之间,脑中里此起彼落,担心这个、挂心那个…。看到:这是多余的力气,完全于事无补的力气,对此产生出厌离心。

「厌离心」,简单讲就是放下负担后的清凉、企求跟欣仰,可以透过「无常、苦、非我」来产生。佛教的「非我」,不是像后代佛教在讲的「空、有」等,讨论有没有我的问题。

佛教讲的非我,讨论的都是:眼前的境界,值得当成自我吗?意思是:有人夸赞你很有才华、事业做得好、修行那么棒…!被人家称赞时,是有快感、舒适感的,感觉被认可,我们才会洋洋得意,喜欢那样的感觉。这个舒适感来的时候,你盘据在舒适感之中,以它做为你认知的自我,那是有快感的。

把它当作「非我」,就是心里面有一种态度:这不值得我把它当作是落脚、盘据的地方。不值得抓取它、拥有它,不值得花力气变成它。像以前常听周遭的亲友说:有钱最重要!因为有钱人家就尊敬你,去哪里都被当成大爷般。某些人的生命经验,最重要的是被左拥右护,去到哪里,都被当成大爷般。想到过去曾经有过类似的经验,心里面投射出未来这样的一个影像。「我」还要再经历那个,「我」还要变成有钱的人。那里面就是,想要「再变成」什么,想要去抓一个自我位格,想要再去…。当看到这个,当下感觉:这个不值得当成我。如果我盘据在里面,就像在不可以盖房屋的地方盖房屋,它会被土石流所威胁的。这个叫做「非我想」。

它完全不是在哲学上分析:事物怎么「缘起性空」?「我」到底存不存在?佛陀讲的不是这个道理,佛陀说:「有我」是邪见,「无我」也是邪见。「非我」是一种善巧,是一个禅修的技巧。可以当作工具,拿来让心放下一些动作。所以,可以一边呼吸,一边体验这些经验的一些特质。当留意这个特质时,心会怎样呢?

像之前讲的,人们参与自我感的方法,是牢牢地、深深地。「这个就是我!」完全把他的快乐寄托在这个地方,乐的来源都是靠这个。人们要交往时,彼此可以有很多的容忍。什么样的情况下一定会闹翻、会扯破脸?就是把人家落脚的地方伤害了。伤到他的自尊时,其他都没什么好讲的。佛法讲得再怎么好,只要让对方感觉到,他的自我,你是不爱的,你对他的自我感是有威胁的,他就跟你豁出去了,再怎么样,他就可以想到最不好的。

「法念住」第二个技巧:呼吸之中体验离欲

第二个阶段,因为看到「无常、苦患、非我」,然后,有一种离欲的效果。「离欲」的意思是:迷想的程度没有以前那么深了,所以,参与在落脚处的力道,没有以前那么多了。举一个比较粗俗的比喻,请大家姑且听之。曾经听一位朋友开玩笑的说:「如果想要男女朋友分手时,不那么难过的话,就要防患于未然,同时脚踏两条船。」这个没了,还有另外一个。意思是,如果你的快乐全都寄托在这样的一个地方,当快乐的来源被威胁、或被剥夺走了,那么,人可能就崩溃了。像台湾的新闻:男女朋友分手时,男生要去把女生毁容!我不能得到妳的话,世界上没有任何人可以得到妳!对他而言,那是他唯一懂得的满足感的来源。所以,这个东西一受到威胁时,他就没有其他的选择了。

「离欲」的意思是,他可能之前还有一只脚是踩在里面的,可是,他同时在发展另外一个。他一边在体验着:透过不被这个负担所压制,而得到的轻松、自由。他的脚不是完全踩进去,若这边踩空了,还可以有另外一个立足的地方。慢慢地上去、上去、上去,到涅盘的转捩点,发现到:有立足就有担忧。他连立足、需要仰赖什么、需要落脚点的最原始的需求,都化解掉了。体验到无依的自由,已经不用透过动作,而是内心所有造作的化解。自然而然就具备这种不造作的宁静,它是不需要用什么条件去交换的东西。

所以,第二个技巧就是:一边呼吸、一边去体验,如何把那只脚慢慢抽离?「离欲」,怎么样让「迷想」,让对事物根深蒂固的着迷感,慢慢松开来?看到另外一个自由的可能性。

「法念住」第三个技巧:呼吸之中体验灭 (注不善境界的瓦解、执取的消除。)

第三个技巧:「在呼吸之中体会灭」。有许多巴利文的佛经语言,在后代都是完全地被误解了。所以,一大堆宗派偏激的见解,认为佛陀教的法就是「小乘法」、「断灭法」!实际上「灭」这个字讲的是,很具体的「烦恼的灭」。真正的自由,谈不上它有没有灭,讲不出是「有」还是「没有」。「有」是要用力的,「没有」也不对,要怎么讲它?唯一的形容法,它是「自由」、「释放」、「苦的消失」这样就好了!

「灭」就是:看得到参与感的瓦解。因为参与感的瓦解,使得原本在参与的现象,没办法再延续下去。举例而言,像最强大「欲贪」,就是「男女欲」,它的力量是非常强大的。若是懂得技巧,要超脱其实不难。佛陀说,要超脱男女欲,甚至同性之间(假设是同性恋者),对于肉体的那种亢奋等等,基本上要去留意两个东西:「受」跟「想」。

「想」的部分:这个欲若要维持、延续,让它发生的话,必须要保持在某种情境里面,故意用一种想象、取角来看待事情。然而,这种想象其实是非常危脆的,像泡沫般很容易就会被戳破。它危脆到什么地步?记得小学的时候,小朋友会暗恋(puppy love)老师。学校有位身材高大的篮球教练,班上有小女生很仰慕他:「某某老师好帅唷!」有一天,教练打球的时候,就在我们面前,不小心摔了一跤,眼镜也掉了下来。就像瞎眼一样,双手在摸索、一副狼狈的样子。我们就问这位女同学:「妳喜欢的就是他啊?」女同学说:「哪有!一点都没有喜欢他。」马上那种感觉就不一样了。

我们对事物的观点、感觉就是这样,是由好多、好多的动作加在一起,才会有那样的感觉。这些动作什么东西少了、变了,那个感觉就不存在了!回忆起对于事物的美感、不净感等等,就是这个样子。必须要刻意地去营造一种气氛,刻意的让自己进入到某种心情。这就是为什么,约会的人一定要去有蜡蠋灯火、特别气氛的地方。若是在日光灯底下,不浪漫气氛的地方,就~没感觉!

禅修者看到「欲」:第一、必须很坚持用某一种想象力来参与事情~「想」,那个欲才能够维持。第二点:「受」,指的是欲贪里面的饥渴感,饥渴感造成亢奋。这个亢奋,是身体肌肉对应境界的方法。把这两个东西看透了,就可以瞬间从欲之间抽离出来。瞬间的,你会看到「欲」就像佛陀讲的:「欲我知汝本,汝从意想生」。欲啊!你这个家伙,我知道你、我看透你了,我知道你的根本在哪里?「意想」就是你的根本。「意」(巴利文cintana),就是透过意志的参与,「想」(巴利文sañña),就是想象、诠释和取角。「欲,由意想而生」。所以,光是透过活动的调整,你就看到原本参与的、着迷的东西,它的瓦解,然后,心从中抽离。

「法念住」第四个技巧:呼吸之中体验舍

最后一个技巧、动作:「舍」。这个字跟「慈悲喜舍」的舍不一样的字。「舍」(painissagga),意思是「放下」,最终所有的动作就是学会放下。为什么要放下?从一个角度来讲,「涅盘」是最高程度的放下。涅盘不是神秘的净土、天堂,而是终极的放下。

为什么「涅盘是终极的放下」?第一、一般人的放下,是透过意志力—我要放下,里面还有:「我不要你了!」这样的动作。可是有一种放下,是没有透过这样子用力的。要如何体会这样的放下呢?其中的一个方法是,把出离心、厌离心修到滚瓜烂熟,内心完全不受到饥渴感的逼迫。没有饥渴感的逼迫时,自然能够体会到,不透过「欲意」而去追、抓,或推开什么东西,那样的状态。

同样地,跟其他的念住一样,不要听到这个就像好高喔,我做不到!它是可以在每一个程度,都可以修的。包括像什么样的放下呢?如果在静坐时,打了一个妄念,放下它!才刚放下、马上妄念又起来了,再重新练习、再放下它。它又再起来,我再放下它。它起来1千次,就把它放下1千次。你就练了1千次的法念住,那功夫就很强了!若在1千个念头里练习法念住,你已经不一样了。

不要小看这些动作。每一个体验无常,每一个体验离欲,每一个体验灭,每一个体验放下,都在锻炼肌肉,力气都不会白费掉。所以,不要挫折、不要觉得难,修行是一步一脚印,很扎实的往这个方向。只要这么做,朝行道,暮必得升进;暮行道,朝必得升进。一定会进步的。

【问   答】

问:请问「内法」与「外法」,指的是什么?

答:不同的经讲的不太一样,如果是《大念处经》讲的就是:可以观别人。很多人都以为,佛教的「直观」,只是针对当下,针对自己的心。其实佛法的观照是很多元的。人,有的时候是看到别人做错事而学会、得到警醒。不一定要自己去做错事。

有的时候,光是看到世间的人,贪瞋交织的互动模式,花力气为了彼此的尊严,为了要让彼此能够透过合作,来增大化欲乐。那种无谓与疲劳,即使自己没有经验,光是看到这样子就会有厌离心。

修不净观,是可以透过观别人的身体,而观到自己的身体。也就是说,佛法的「慧观」、「出离心」增生的方法,不止是当下。当下是很重要的,一定要练怎么观察当下,怎么跟自身相处。可是,同时可以辅佐以记忆,回想过去发生的事情,推理未来会发生什么事情。

观察其他的人的动作,假如你的心是放在「我要成为一个更好的老师」来了解别人的心。你可以透过了解自己内心的活动,观察别人内心的活动,而对于别人的行为模式非常了解,其深度可以像是神通一样。看到别人一个简单的动作,就知道他有什么状况:他的静坐遇到什么样的困难?他这样子有没有真的懂?等等。

如果常做这样的练习,就可以愈来愈不需要仰赖制式的观念,直觉会变得比较可靠。不是百分之百可靠,它还是有为法,不要太相信直觉,但它会愈来愈敏锐,所提供的资讯,也会愈来愈可靠。

问:五盖生起时,也是以放下来处理吗?要配合呼吸来进行吗?

答:如果真的不知道更好的方法,就用笨方法,每一次起来、不要理会它。四念住在别的经典里面,例如在《念住经》,它就没有配合呼吸,而是直接去做这些动作技巧。但是,在《中部118经》、《安那般那念住经》里,它就是配合呼吸,可以依自己的需求、自行选择。

呼吸可以贯穿、提醒,有助于正念。在观的时候,有时会有点发呆了,如果背景中有一个:「吸气中正在进行式、吐气中正在进行式」。提醒着:眼前的功课是什么?而且,这里面是有波浪的。在吸气时,放下的感觉是怎么样的?吐气时,放下的感觉是怎么样的?膨胀与收缩,在做这个技巧的时候,力道上怎么调柔?从中就可以体会:动、静;紧、松,人在不同场合里,如何拿捏、游走、变化。

问:在「法念住」里有提到「抽离自我」,可否举例说明?

答:例如,当别人称赞我们的时候,你怎么事业做得那么大,好行喔!这时,若有产生洋洋得意的感觉,反观一下:这样子的东西,真的是我要的吗?因为,如果别人因为你很会做生意、事业做得很大,而欣赏你,那表示你的压力很大吔。生意不是每一天都一样赚钱,哪一天,业绩比较不好了,遇到人,有点躲躲藏藏的。人家问你:最近好不好?「…不错啦,好啦…!」要维持那种行为模式,是很累的事情。

如果不是做生意,像我们在学术界,人家称赞你:「哇!学问好多喔。可以去学术会议发表…」真的那么好吗?学问这个东西,永远都是一山还比一山高。文人相忌,你懂这边多一点,人家在那一边比你懂得多很多,人家永远都可以找出你论点的漏洞来。如果你的快乐是来自,人家看我有没有学问,你要保持这个、加深这个,是很耗力气的。有必要那么在乎这些吗?释放开来。能不能够不在乎这样的位格,还可以自给自足?

问:这是从「非我」的角度看,能不能从「苦」的角度来看?

答:是,不管你建立起的是什么自我,一定是一种用力的动作。一定是要继续做这样子的方式,维持着这样子的形象、功能。透过这样的看,看到需要透过用力去维持的东西,都是不可靠,都有压力感。

问:就像老师曾举例,提到参加party的女性,老是要补妆,为了维持美好的形象让人家欣赏,那是很累人的?

答:这边的意思,并不表示学佛的人一定不能化妆。要看个人取舍,心境到一个不同的地方,需求与活动模式就不一样。佛法的方式,是尊重你当下想要的东西。人是没有办法勉强的,体验到再怎么好的东西,我再怎么跟你讲:「真的,太棒了,世界上没有其他的东西,比这个更棒!」你不会相信的。

英文说:“The heart wants what the heart wants.”心要的就是心所要的。曾经听过一个笑话,老和尚跟小沙弥说:「女人都是老虎喔!老虎很可怕喔。」小沙弥下山去玩,回来后,老和尚问他说:「山下怎么样啊?」小沙弥说:「老虎好可爱喔!」

“The heart wants what the heart wants.”在这边的意思是,依着目前的状况,去看到:什么样的负担,是你有能力松开的?看得到、体验得到:这是一个负担。所以,心有一个更净化的空间。

【法念住静坐练习】

「法念住」的运用是很灵巧的,基本上,所有的场合都可以找得到使用的角度。我们在这里只介绍其中的一种,特别针对「五盖」来修学法念住。

一边静坐一边检查着:现在遇到的障碍是什么?

例如:昏沉、散乱的感觉,不耐烦的感觉,或是对五欲的饥渴感…。

面对这些盖障,你可以怎么做呢?

特别去感受你的心在参与这个盖障里面,

它的耗力、耗神地随着念头跑。

盲目的被自己的白日梦,刮卷到不知往何处去的辛苦!

让心去感受这个苦患。

吸气间体验,对于这个重担的觉醒:这是一个重担!

呼气间体验,对于这个重担的觉醒:这是一个重担!

吸气间~体验到这个重担的瓦解,选择不参与!

呼气间~体验这个重担的瓦解,内心是很清净的,是没有五盖的。

如果与色界的法相应,可以只是单纯地玩味着、体会着,什么是更干净的放下?如同先前讲的,四念住的最后一个技巧,都可以透过「平舍」来修学。

如果当下内心没有五盖,可以利用这个时间,锻炼平舍力。

外在的声音接触到心里的那一瞬间,伴随着:舒适、不舒适、中性。

念头出现在心中,伴随着:舒适、不舒适、中性这些不同种的受产生时,

看看内心有没有在对它们欢迎、拥抱?

在滞留、在拉扯、在抵抗?

或是逃跑、在排斥?

要怎么样,才能够更清净地跟这些境界相处?

就是允许这些境界的「发生」与「消灭」,这里面没有多余的拉扯动作。

如果在禅修里面,你特别感受到某一种障碍:

因为身体痛所以不耐烦;因为心里闹烘烘的,所以散乱等等。

去体会「五盖」是一个重担,去体会「五盖」是一个包袱;

看到「五盖」是不值得去把它扛起来的。

因为这样的觉醒,心甘愿地脱离五盖的束缚。

五盖的力道瞬间减弱、瞬间瓦解,在这个过程去体会它,同样地,是正在进行式。

一边坐一边观察:有没有新的五盖会产生?

刚刚的五盖已经没问题,现在已经没有五盖了,那就避免新的五盖产生。

需要的时候,随时都可以调整一下坐姿。

让呼吸正面的能量更通畅,从身体不同的角落滋润身心。

心是可以非常地认真、用功、斗志高昂的。

身体是可以非常的放松、非常舒适、非常省力的。

我们有什么五盖的话,可以静静地品味着经验的流逝。

如何的用「平舍心」,来面对这些不断流逝的经验?

不断流逝的触觉?不断流逝的心法?

去体会:

世间没有一个现象,真的是负担。

当你把它扛起来的时候,它才是负担。

认真的去体会:

跟境界在推手的那些过程,怎么样才是放下?

怎么样是更干净的允许~?

当下开始感觉到坐立不安、感觉到无聊,

提醒自己:这一个非常好的练习机会。

马上利用这个机会去看:

面对身体不舒服的感觉、烦躁感,隐隐约约跟它在拉扯、在抵抗。

去感觉它的负担,去感觉它是于事无补的,只是让你苦上加苦。

看到:光是能够这样子的认知,坐立不安的力道,瞬间就减弱了,

在你眼前就开始瓦解,重复这样子的练习!

不要在心里想:等到舒服的时候才开始修行,等到回家以后才开始修行。

就是现在!这样的波罗蜜,这样的资粮,就是现在!

不要等了!现在就是最好的机会,好好地实验一下,法念住的技巧。

我可以把它运用到多淋漓尽致?立刻在这个地方体验到:化解苦。

面对着身体的不舒服,我有多少的不耐烦?有多少的抵抗在跟它推?

感受一下那种推逼跟抵抗的负担,选择不去把这样的包袱扛起来。

身体的不舒服,只是身体的不舒服。

认真地面对这个不舒服感,不要让这个不舒服感产生出五盖来。

人是有可能在面对不舒服感时,

仍然不散乱,没有不耐烦,没多余的抵抗。

眼前不舒服能够充分地消灭,不用去把它从上一秒钟扛到下一秒钟。

你不用把它扛起来!

不舒服只是单纯在那里生灭,不用钻进去把它扛起来,变成你的负担。

保持着耐心的、高度的战斗力,要相信:

在面对这样小的不舒服,所培养起来的功力,

以后就能帮助你去面对,比这个大许多倍的痛苦。

面对着眼前这样的不舒服,这是个很好的机会。

以正面的方式来迎接它!

【回  向】

尝试着用慈和的心念来包围着自己。

所谓「慈和的心念」,就是:

「非常地爱惜、尊重自己」的心。

很由衷地「希望自己好」的心。

请在心里面跟着我一起默念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