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身念住」是四念住里面的第一个念住,本身是一个完整的修行系统。它的原理是:透过对身体内在活动的了解、调整跟释放。从而瞭知内心的活动、建构与释放。也就是说,透过身体的活动、肌肉的反应、等等,来了解内心活动的方式。
第一、在呼吸时,觉知气息的长。
第二、在呼吸时,觉知气息的短。
第三、在呼吸时,感受全身。
第四、在呼吸时,体验身行休息、身行宁静。
前两阶「觉知气息的长、短」,主要是观察:不同种的呼吸,对身体具体的感受,有什么样的影响力?透过调整呼吸,让身体更放松,更端正、清醒,更开放……等等。这是所谓「身行」的观念:
「身行」是指:那些建构起身体感觉的动作。好比说坐在这里,有具体坐着的感觉,这些感觉是受到身体一些活动所影响、所制约、所造成的。身行的活动包括:臀部有多用力呢?肩膀有多紧呢?眼睛是闭着或睁开?表情是柔软、微笑或是僵硬的?呼吸时所引介的肌肉?这些身体的行为、活动,都在具体的影响着、制造着当下身体的感觉。
所以「身行」就是:造成眼前身体感受、经验的那些活动。佛经里具体的讲有两种:一个是呼吸的方法,一个是其它的动作。
依此类推,什么叫「心行」?就是那些在架构、在影响我们心境的活动。好比说,我们对事物的诠释、反应,生起的念头、看事情的角度…等等,都叫做「心行」。因为这些活动,都在影响着我们当下内心的经验。
为什么要讲「身行」?因为在修身念住时,其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,就是:透过改变行为模式,来达到身体更深度的宁静。进而了解到,我们身体活动的方式,如何跟「苦的产生与消灭」有关连?
可以透过改变呼吸的方式,例如,刻意地用比较深,或者比较浅的呼吸的方式,或是调整呼吸的速度。或者,可以用其他的方式调整呼吸,比如:不同程度地去使用不同的肌肉,及身体的部位呼吸。
也可以尝试着,全身毛细孔尽量打开来的呼吸,感觉全身都浸淫在清新的空气里。这样的呼吸法,比起平常光是用鼻子、嘴巴呼吸的方式,会感觉更省力,身体也会因而感觉到更安静、调柔。也就是说,在做第一、第二阶时,可以尽量去尝试、实验。只要实验的范围是放在身体,是在观察不同种呼吸法,对身体具体的冲击、影响力,就是在做正确的功夫了。
「体验全身」,同样是有很多不同的层面。鼓励大家,用不同的角度去观察身体,利用这个机会,让心跟身体的断层、脱节,能够尽量地弥补起来。我们对于身体细部的反应、触感愈了解,就会对我们的心愈敏感。好比说,刚刚有同学谈到:为什么有的人比较易怒?脾气比较暴躁、比较不耐烦?
其实,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:平常你的身体,有惯性的不舒服、惯性的僵硬。所以,一个人会发脾气、发火,并不见得他比较坏,或他刻意选择要做坏脾气的人!而是有具体的身体活动、心理的活动,交替产生出来的惯性。要改变这种惯性,是可以透过意志力。可是,有时那不是最好、最有效率的方法。有时最好、最有效率改变自己习气的方式,是先调柔我们的身体。随着身体调柔,心自然而然就会调柔;身体舒服了,心自然而然就会舒服了。
要观察全身,可以在身体不同部位去观察,比如从上半身观身体的中躯,然后观下半身,哪个地方要待多久,可以依个人的喜好。什么样的观法,对你的安定、安适是有帮助的,若速度变换得太快,会不会造成慌乱,观的内容会不会变得不清晰,……等等的考量。
除了从上到下的观法,也可以从外到内、或从内到外,或先从表层观。好比说坐在户外,接触着清冷的空气,皮肤有具体的触感,去留意这个触感。然后去留意,身体更深层的地方,肌肉的部位,它是如何在对应着这样清冷的空气,哪一部分肌肉紧绷的状态是什么样子,放松的状态是什么样子?
或者,有一个更简单观全身的方法:同时去留意当下的坐姿,以及整体的感觉。你并不一定能够同时的,以同样的清晰度,百分之百观察到全身。那不是你的目标,不必要做到这样的程度。那要做到什么程度呢?就好像有一个人问你:现在你坐在外面,舒服吗?会冷吗?这个时候你所使用的觉知,是很大范围的,直接去看当下全身的触感。而触感感觉的部位,可能会不断地改变。可是,基本上你的主轴是在看:当下这个正在呼吸的身体,感觉如何?当下这个正在安适,正在调整中、或凝定中的身体,感觉如何?
有几个让「身行休息」的方式,大家可以去实验。一个是:「放松」。一发现到身体有多余的、没有必要的紧,就放松它;不断去深化,让它成为一个正在进行式。
另一个方式是:故意去调整内在活动的方式。包括:呼吸的方法、使用肌肉的方法。用什么样的方式,能够让身体更安适、更舒服。
你可以依照1~4的步骤进行练习;也可挑你喜欢的,然后换来换去,看你当下是准备好了要练习什么。如果是按照顺序的话,可以听着以下的引导进行:
首先调整坐姿:怎样坐的感觉是更开放的?
内在的气流像涟漪一样,在身体流动的时候,减少它的压迫感、阻碍感。
这是很主观的感觉,没有一个绝对的、特定的方式。
自己去品味,怎么样的感觉是打开来的?怎么样的感觉身体是端正的?
注意腰椎的自然弧度,当坐姿端正的时候,胸腔自然就打开来。
它不是萎缩、驼背、被压迫的状态。
怎么样是放松、省力的?
吸气时,去调整呼吸的长、短、深、浅,不同种的运用、运作的方式;
吐气时,也是这样子,去调整呼吸的长、短、深、浅。
假如可以感觉得到、可以观察得到,去留意全身的肌肉,在参与的这个活动。
这个活动不是只有鼻子的工作而已;也不是只有胸腔的工作而已!
能不能去感受,全身全然地在参与这个动作?
隐隐约约的,在全身都可以感觉得到~膨胀跟收缩。
如果要想念头的话,就在心里面提念:
怎么样的呼吸才能更舒服、更通畅,才能让身体得到更多的滋补。
怎么样的呼吸才更省力,才是在省力的状况下,给予身体非常充足的养分、氧气,怎么样的呼吸才能让细胞,更深层的浸溢在氧气的滋润中。
观察自己的动作,它立即产生出来的效应。
这样的参与法、这样的运动法,所产生出来的,是什么样具体身体的感觉。
透过这样的观察、透过这样的评估,继续调整自己的呼吸。
身体有没有感觉到更安静,有没有骚动、躁动。
非常虔诚、深入地去探索:
身体不同的部位,参与呼吸的运动的方式,达到更细腻的调整。
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绝对正确的作法,所以不要有压力。
觉得「安适、放松」那就是对的方法!
对的方法就是:继续地正在进行式。
正知、正念,记得你现在该做什么?
同时观察不同种呼吸的方法,产生出来的效果。
保持高度的热诚,扎实、笃定的用功。
假如你喜欢这个方法,想要继续用这个方法,那就继续用这个方法……
如果想要实验下一个阶梯,它叫:「体验全身」。
透过这样调整呼吸,更能够了解到身体不同部位,它的运动方式、不同种的触感。
在这个阶梯里,注意力是调整到身体;
全身或者各个不同的部位,很具体的触感。
在呼吸的运动中,在这波浪不断地流窜,穿过身体的过程中,当下的触感是什么?其中的一个方式,就是在心里面问自己:正在呼吸中的身体,感觉是什么?
好像在洗三温暖一样,让心整个浸淫到身体的触感;
整个的知觉范围,都是这个正在呼吸中的身体。
身念住里面最关键的,就是最后一个阶梯:「令身行休息」。
建立在刚刚打下的基础上,觉知、安住在具体的身体的触感。
通透地了解内在的活动、触感,然后尝试着,让那些活动、躁动渐渐平息下来。
所有在架构身体感觉的活动,尝试着让它更安宁、更放松。
包括:呼吸的方法、肌肉的使用方式、隐藏在肌肉深处,隐隐约约的躁动感。
你可以选择在这4个阶梯里面,来回自由地游走;
也可以选择,特别将接下来的时间,放在第4阶上面。
这是身念住里面最重要的技巧。
从这里面就能帮助我们看到:动作跟压迫感之间的关联。
透过调整动作、放下动作,就能够让压迫感降低,乃至消灭。
不要习惯性地扛着硬梆梆的身体,
允许波浪穿透、运动,按摩着身体。
记得:「正念、正知、正勤」。
「正勤」就是要激起、维护着那股雄厚、充沛的正念能量。
让自己继续保持着用功、投入、认真的状态。
练习让这样的精进力,是以非常稳健的方式,不间断地进行着。
「正知」就是知道活动。
具体地看到:自己是怎么放松?怎么使用肌肉?怎么呼吸?
或怎样在使用禅修技巧?
「正念」就是念兹在兹、忆念不忘,记得当下的功课是什么?
不被忘失、散乱打断了。
(朱倍贤教授开示于2014年台湾冬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