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.03.03【正知的练习】

发表时间:2018-03-06 23:10:05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2018.03.03【正知的练习】




朱倍贤 主讲
 
今天的主题是「正知」。
 
在开始禅修之前,可以做一点简单的伸展运动,帮助你能够更敏锐地去觉知身体,去感觉伸展、拉筋的触感、气血被活络、内部被按摩的触感。
 
就算当你停止了运动,开始准备进入禅坐的状况,你都可以继续地把禅坐理解为一系列的运动。虽然身体是趋向和缓、趋向安静,但你是可以留意得到,伴随着呼吸的还是细微的膨胀跟收缩,还有内在肌肉的使用,在维持着、在调整着你的姿势。去留意这些动作,以及这些动作所产生出来的触感。
 
若自觉到平常禅坐时的坐姿,是有很大的进步空间的朋友,可以多花一点时间调整坐姿。花很多的时间调整坐姿,并不是浪费时间,这是身念住的一个部分。去学习怎么样把上半身的重量放置在腰椎自然的弧度。
 
这是不需要透过很多肌肉上面的用力,而是利用脊椎本来就具有的弹性和弧度,尤其是平常如果你花很多时间在电脑萤幕前、在开车的朋友,特别要留意。要学习让身体回到这样一个平衡的状态。尽量不是用肌肉的力气把上半身撑起来,而是把上半身的重量放置在这样一个自然的弹簧上面。
 
去探索着,你要怎么样微调上半身的弧度,它才不是略略地往前倾,而是能够平正地交托给这个弧度。另外一个有帮助的技巧,就是可以把两只手臂下垂的角度调成略略地向后,也就是胸腔感觉是打开来的。手臂不是往前倾的下垂,这样的下垂的角度,很容易会压迫胸腔。平常的时候,走路、站立,都可以记得用这样的技巧,习惯性地抬头挺胸,让胸腔是开阔的,让上半身是很轻松的,对于你的信心,对于你内在的气血循环都会有帮助的。
 
可以继续在微细的地方调整坐姿,看怎么样的坐姿,能够帮助你更敏锐地觉察得到身体内在的触感。光是在意念上面隐约地记得,要帮助身体内在开通,不要让焦虑、紧张,去压迫、紧缩你的神经系统—光是带着这样的意志,都是一个程度上在帮助你的内在更打开来,让气血循环得更顺畅。
 
如果听这么多的解释觉得很复杂,不想要费那么多心思,那就简单地用觉知帮助自己调整,怎么样的姿势感觉是端正、放松的。你每一点点的微调,可能只是帮助你多一点点,去品味那个多一点点。那个内在觉知的品质一点点改变,清醒多了一点点,放松多了一点点,常常练习去观察到质地上面的变化,这对你的鉴赏力是有帮助的。
 
过去常常听到有些在学习佛教的朋友讲到「因定发慧」,意思就是说透过定力的培养而产生出智慧来。很多这些朋友都预设,任何的一种定力都可以帮助智慧的开展,所以他们有的人是学习怎么样透过念咒、透过观想的方法,透过其它的途径,让自己专注、安心。他们以为只要能够达到一心不乱,智慧就自然而然开展出来。
 
但是佛陀对于禅定跟智慧,并不是这样理解的。他要求我们开展出来的定力,不是只一味、盲目地安静跟专注,而是一种特殊的定力。它是一种把注意力带到某一个地方,去观察某一些现象,这个地方跟现象,直接关系到你的痛苦是怎么产生的。所以是有很具体的注意力导向的目标,那安静下来的方法,不是只为了安静而安静,而是为了要帮助正知,帮助你怎么样正确地知道当前发生的。
 
如果你以为任何一种一心不乱都会产生智慧,不知道你有没有看到过,冬天晒在太阳底下的乌龟,瞇着眼、投入地、安详地,可以在那个地方待上好几个小时,那样的定力,人类一般是难以仿效的,但是这样的定力,是没有产生出智慧的可能性。佛陀所讲的定力,是要能够直接地衔接上、直接地帮助你「正知」的培养。
 
若不知道培养正知,就好像你是一个科学家,想要研究细菌在你唾液里面的活动,你却不知道要把显微镜调焦到唾液上,调到正确的、能够看得到你所要研究的细菌的程度。你只是胡乱地把焦距放在一个目标上,这是没有办法帮助你的。
 
你要知道最深刻的痛苦是发生在哪一个层次,要怎么样把注意力调到那个层次才能够看得到,什么叫做最深刻的痛苦,那个伴随着你的意志,不断在扭曲着你的行为,在催逼着细微的意念和动机的力量。什么叫「正知」?要怎么样培养它?怎么样才算是正确的禅定?怎么样是正确的使用注意力的方法,才能够启发佛陀所讲的,能够导致解脱的智慧?
 
我们从两个角度来讲,先从简单的角度讲。「正知」就是能够帮助你知道「你在做什么」那样的觉察,能够知道「你当下正在发生的动作」那样的觉察。粗糙的,你可以看得到你眼前的行为善巧、不善巧,是否合乎戒律;你的行为里面,有没有施加暴力于众生,有没有不予取,占人家的便宜;你有没有在从事那些,有可能会破坏自己、破坏别人家庭长远幸福的情欲关系等等的。这是在粗糙的部分你可以知道的,你在关心着、在观察着,你的处事和动作。
 
更细一点的话,在日常生活中,你的举手投足,每一次吃饭、夹菜时的姿势,你躺到床上准备休息的过程,在跟人家讲话时的脸部表情,慈柔、严肃等变化、变动。你平常在走路的时候,从容、着急,你的举步、放脚,这都是正知的对象:你在知道着你的动作。
 
如果你以为一心不乱就能够启发智慧,那么很多的人听音乐也是进入一心不乱的,很多人打篮球是进入一心不乱的,很多人练毛笔字是进入到一心不乱的。那么那些很会打篮球、很会写毛笔字的人,自动自发地,都能够开悟、都能够解脱了。
 
所以你要留意一下,平常你在培养定力,是不是把注意力的导向,调到眼前的这个动作来:你在做什么。最细微的就去知道你的起心动念,去知道所谓的心行,知道你内心活动的方式。最重要的就是:知道你的心是怎么样在对环境、对境界在起反应。它是怎么样在参与,它的反应模式,动机的发生、维持、消灭,这些都叫做动作。正知是知道这个。
 
只有知道这个,你禅定的力量才能够帮助你,一方面继续调整着你的动作,让你的动作越来越善巧、越来越省力,另外一方面能够帮助你越来越看清楚,我们的动机、我们的动作,跟痛苦息息相关。那个最深刻的痛苦,不外乎是我们跟动作的关系,我们发动动作、维持动作的方式,在制造痛苦。
 
你要能够看得清楚,你是怎么样跟境界连结,是怎么样对它反应,是怎么样参与、怎么样钻进去、怎么样被它拉进去,你是怎么样在追逐着境界这些动作,你才有可能能够解脱。佛陀「解脱」的意思,就是「诸行渐次止息」,就是跟动作有关连的。他的解脱不是漫无边际的,不是那种玄深的,而是直接跟动作有关连的。
 
看一看你现在所培养的定力,你现在禅坐的方法,是不是在帮助你更知道你在做什么。好比说,你现在呼吸的方法,身体哪一个部分在参与,可能是腹部、胸腔,乃至于手指头、脚趾指,你可以感觉得到这些不同的部位,怎么样乘载着膨胀收缩的波浪,这个叫做观察动作。
 
能够知道你呼吸的急、缓、深、浅,它的效应扩散到什么地方,呼吸里面安抚的感觉,那个安抚力是照拂到身体的哪一个部分。是很全面地照拂吗?你感觉到全身,整个神经系统都是被安抚的,或者是小部分的。当下知道的动作包括:你有多放松?那个「正在放松中」的过程,就是一个动作。那个不断在寻找着内在有可能的僵硬的模式,将它瓦解、缓和,那个过程就叫做动作。你知道那个过程,叫做「知道动作」,就叫做「具备正知」。
 
你不需要知道所有的动作,可以依着自己的能力,去选择知道一部分特别关键的动作。好比说其它都不理会,光是去留意放松的过程。或光是去留意你的呼吸是怎么样全身在参与着。它像是一个太极拳的运动一样,牵连着身体的不同部位。虽然好像很明显的主要是肺部,是横隔膜的运动在造成呼吸的现象,可是你可以留心地去观察,实际上呼吸是有牵连效应的。也就是说,你可以看得到像是肩膀,它是怎么样在冲浪,它是怎么样在对应着那个起伏跟膨胀收缩,这个叫「知道动作」。
 
复杂一点讲什么叫做「正知」,就是在你当下观察四圣谛,这还是跟动作有关连的。什么叫做「四圣谛~苦、集、灭、道」,怎么观呢?
 
「苦」:要知苦。「知苦」就是把注意力导向知道:压力怎么样在压迫着你的心,那个催迫、挤压、促发、力道。好比说,你发现到眼前不能安静下来,是因为心里面在担忧着一个事情,学会正确注意苦的方式。你注意的不是担忧的内容,不是在注意着「我在担心着我的小孩上学的情形,我在担心着我工作的状况…」。这里讲的「知苦」,是去看到担心怎么样挤压着你,怎么样造成你内心的沉重感,怎么样在造成你的坐立不安,在这个程度上面知道。「知苦」:在这个程度上知道苦。
 
「集」,正知是跟断集有关连的。正知在这个部分指的是:你能不能看得到那一个在制造痛苦的动作。举例来讲,能不能够看得到,是你不断地钻进担忧的思维,担忧才造成压力感。去认知到这个,努力地放下、对治那个担忧。你可以看得到这个担忧,怎么样造成挤压、压力、坐立不安,那个具体在「触」这个层次上呈现出来的压力叫做「集」。
 
正知除了能够导向刚刚所讲的之外,还可以导向另外一个对象—灭。就是去留意压力感瓦解的过程。举例来讲,当你在练习更深度地放松,能够看得到紧张、僵硬的感觉,好像一点一滴地被瓦解,从不舒畅变成比较舒畅,本来担子很重,变成比较没有那么重,去留意这个过程叫做「证灭」。去看到刚刚那个担忧,是如此全面地盘据你的心,眼前它在逐渐地瓦解,因为你在练习着不要担忧,留意着这个担忧正在被瓦解的过程,心正在一点一滴脱离开担忧的过程。这个叫做「证灭」。
 
四谛的最后一个叫「道」。就是把你的注意力导向:你是怎么样使用着技巧。你刚刚用:「学习正在放松中」这个技巧,可以发现到它在瓦解你的紧张感、动荡不安感、苦感。透过这样的理解,而去调整你使用这个技巧的方法,让你放松的方式更有效率,也就是能够用更省力的方法达到更大的效果。这样叫做「道」。
 
再一次重复「正知」就是:把注意力导向直接会帮助你解脱的那个区块。当下有太多的事情在召唤你的注意力,要是不懂得选择把注意力放在某一个区块,修行很容易就会落入到所谓的外道的修行方法,以为「我只要活在当下就好」,「我只要念一个咒,达到一心不乱就好了」,「我只要把心置于一处,它自动自就会产生出智慧来」。佛陀不是这样认为的。原始佛经里面所教的是,你必须学习把正知、正念、正勤结合在一起,那才是禅定的基础,才是四念住的基本元素。
 
「正知」复杂一点地讲,就是把注意力导向四圣谛的任何一个圣谛,或者是,如果你的思惟、观察很迅速的话,可以同时导向四个,那是有可能的。做不到没有关系的,一次只是注意一个,甚至只是专心地注意一个,你会发现四圣谛的任何一个,都在阐明、都在帮助你更了解其它的三个。
 
四圣谛—苦、集、灭、道,包含着四个任务:知苦、断集、证灭、修道。你可以把注意力导向任何一个任务,都会帮助你。首先第一个任务,跟第一个圣谛有关连的叫「知苦」。你在面对苦的时候,能不能够不要盲目、无知、逃避、否认 、钻进故事情节,而是能够在动作的层面上去了解苦,去看到你的心跟身怎么样被苦逼迫着,具体的压力的生灭。当下这种具体的状况,它是「有压力感的、是压迫的、是动荡不安的」这种觉知,能够把注意力导向这个层次来,叫做「正知」。
 
举例来讲,如果你当下在担心着家人的健康,学习暂时把故事情节的部分搁置在一边,而是去留意这样的担忧怎么样盘据在你的身体,让你身体的某一个部分紧起来,压缩着你呼吸的方法。那感觉是内心的空间好像被挤压了。你被逼着要产生出某一种回应。去觉知到这一点叫「知苦」。
 
「正知」也可以是导向第二个圣谛「断集」。就是去断除掉、去对治那个正在制造压力的动作,去调整它。所以你面对着好比说担忧感,若是学习换另外一个想法,或者学习觉知着那个念头、不参与,或者是厌离那个念头,或者是对那个念头修学平舍,或者就是努力地跟这个担忧打太极拳…所以让它的力道没有办法真的打到你的身上,你是不断地在卸力,这个都叫「断集」。具体的例子:去留意你眼前的身心,那里面有没有担忧,任何发现担忧的地方,都努力地断除它、对治它。去停止、去改变那个制造担忧的动作,这叫「断集」。
 
所谓的「正知」也可以导向第三个圣谛「证灭」,就是知道那个压迫感、压力感瓦解的过程,那个具体的经验。所以当你好比说,能够感觉到你从担忧里面抽出来一点点,能够把担忧这个担子卸下来几分,那个轻松感,去觉察这个过程就叫做「证灭」。或者是去见证,担忧彻底地被瓦解,你的心彻底地从担忧逃脱出来,感受不到任何担忧的影响力、重量。这个叫「证灭」,去观察这个过程。
 
所谓的「正知」也可以导向第四个圣谛「修道」。去看看不管是知苦、断集或是证灭的技巧,要怎么去琢磨它,好像在磨一把锋利的剑一样,去检视着哪个地方是钝的,是可以把它磨得更利的,去检视你使力的方法,使用这个技巧的方式能不能更准确,去看看你使用这个技巧的方式,能否更省力、不用那么累的。随着技巧的纯熟,你真的一定要跟担忧这么剧烈地争斗吗?还是你能够越来越了解担忧的本质,所以能够用越来越轻松的方法瓦解它?整个解脱的进步就是在于:发现怎么样是越来越省力的脱离苦方式,乃至到了涅盘,那是一个不需要花力气的自由。
 
把注意力放在这个层次,去调整、去修正你的技巧,让你的技巧变得更有效和更有效率,这叫「修道」。这是「正知」的内容。所以「正知」不是像一般人所讲的,观察实相或者活在当下,那样是不够的。要知道把注意力调到哪一个角度去,那个角度是具体地能够帮助你解脱的。这样正确地调整角度,佛教有个术语叫做「如理作意」。英文翻译得很好,叫“appropriate attention”ーー正确地使用注意力的方法,正确的注意力的导向。
 
所以「如理作意」就是「正知」的同义词。我们修学禅定,让心更加地稳健、专注、投入、更加地有力道,为的就是这个。所以佛陀所讲的禅定,不是「打得念头死,许汝法身活」,佛陀所讲的禅定,是你能够更融入于这个技巧的使用,那个叫做禅定。
 
在眼前的练习里面,去看一看正知是怎么样修学的。简单来讲,就是去看你的动作,知道你在做什么,知道心在做什么。如果看不到细腻的动作,就先学习看比较粗糙的动作。看看你是怎么样呼吸,看看你是怎么样在放松身体,看看你是怎么样在维持、在微调着你的坐姿,你的不同肌肉的使用…。
 
如果你有了足够的功夫,就会越来越懂得怎么样去看细腻的动作,包括你的心念、内在的对话。你是怎么样在编织着故事,你在告诉你什么,你在跟自己讲什么,你在给自己什么样的方向感,你的注意力是导向什么地方,这些都叫做动作。你在看你对于眼前的麻、痒、疼痛、无聊,或者是轻松、愉快、亢奋、安静,这些不同的现象,你是怎么样在对应,你是怎么样跟它们相处,那个都叫做动作。
 
去留意这个!不管你禅修的主题是什么。

(静坐结束)
 
能够战胜自己的是最尊贵的,
那是远胜于征服群众,
这就是为什么,
能够战胜自己的人,
不管是梵天或者魔,
都没有办法胜于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