圣者所居的天堂~净居天(五不还天)及其它

发表时间:2021-03-30 23:13:17
阅读:Loading...
分享到:
- 每月原始佛法讨论2018.11.10 -
 
朱倍贤 主讲
 
 
 
 
 
今天要跟大家讨论的主题是「圣者所居的天堂~净居天」。
 
 
 
佛教的传说里面,有所谓「四双八辈」的修行者。就是说在修行解脱道,有所谓的正在朝向初果前进之修行人,叫「初果向」;有「证得初果」的;有朝向二果前进的人叫「二果向」;有「证得二果」的……依此类推,即所谓的「四双八辈」。
 
 
 
「四双八辈」里面,当然「阿罗汉」是不受后有的。也就是说,他们的内心已经没有任何一种未化解的动力,会趋使他们再去投生,再去时间之流里面以某一种形态出现。但是,在四果之前「四双八辈」的其它阶段,佛经的传说是,在某一些条件具备的状况之下,修行人都有可能不在人间出生,而是去往更高幸福的轮回场所,圣者独特的「天界」。
 
 
 
关于这一种圣者所居的天界,到了后代的佛教,这方面传说的内容,越是暗晦不流行。但是,在早期经典中,不管是主流的《阿含》和《尼柯耶》,或是「早中之早」的经典,有好几处提到它们。
 
 
 
举例来讲,《法句经218》:「志于最高的目标者,心随顺安住于出世的智慧,不被欲贪所束缚,这是一位向上浚流的人。」这里的「向上浚流」,巴利原文是“uddhamsota”,指的就是生于「净居天」的状态。
 
 
 
另外《法句经236》提到:「以自为洲,精勤培养智慧,却除心中的污秽,你将生于净居天。」《经集1.6》里面也有提到:「智者成就于圣知见,往生于吉祥安适之界。」
 
 
 
这样的讲法,到了后代变得不兴盛。其中的原因,应该与大乘净土宗的兴起及弘盛是有关联的。随着净土宗流传出的不同种净土不断地被理想化和通俗化,加上越来越多净土宗的推广者,为了要突显出大乘净土的优胜、殊胜,在不自觉或自觉之中,片面讲述、贬低天界。
 
 
 
历史上演变中的净土信仰,从比较早期的兜率内院,到阿閦鞞佛,药师琉璃,和更后来流行的弥陀极乐等等,较后来流传出的,往往都是建立在与早先流传出的作优势对比。而这些不同的净土崇拜的推广,几乎都是建立在跟传统天界的对比之下来进行的。
 
 
 
原始佛经对天界的述说是多重的,对它们的态度也是多元的:既有令人堕落的,也有品德崇高、由善入善的天;既有不适合修行的,也有纯是圣者所居的天;既有该避免的,也有值得推介往生的天…。
 
 
 
在某一方面,天界有可能代表的是比起人间更高的品德,更高度开发的心境,所以,在那个程度上,天界是有可能比人世间更适合修行—原始佛经中禅修者遭遇的某些天人,像是自己的良心在说话,或是天上的圣者善意的提醒。另一方面,有的天代表的是在舒适的福报当中腐朽、安逸,在骄慢无知中堕落。有很多的天神在极度的享福当中,不知世间疾苦,或者失去了危机意识,盲目消耗着自己的福报。所以「天界」有正面也有反面的意思。
 
 
 
传统中所讲的「净居天」,绝大部分的讲法是:三果的圣人能够升去的天界。三果的圣人断除了对欲界所有的欲望与执着。也就是欲界里,没有任何力量会吸引三果圣人的心,所以,三果只会生到欲界以外的,像是色界(所以叫作「不还[欲界的]果」)。但是这个圣者往生的色界跟一般凡夫所生的色界是不一样的。传统纯是圣者所生的色界五重天,在部派的说法里面有小小的差异,但绝大部分的讲法是:
 
 
 
1.「无烦天」、2. 「无热天」、3. 「善现天」、4. 「善见天」、5. 「色究竟天」。
 
 
 
这些天具体的内容是什么,原始经典没有提供解说。所以对于无烦天、无热天等等的形容,都是后代的论书所提出的想法。很多的这些想法,看起来有可能是望文生义的结果,实际情形也无从考证了。
 
 
 
但是,可以理解的部分是:想想三果圣人的心境,一个对于欲界的贪跟瞋完全断除的人,在好一个程度上来讲,已经是佛法的成就者。他极少数还没有彻底究竟的地方,其一在于对佛法的深度崇仰与敬爱。也就是说他还带着一丝对佛法依赖的情绪—「法爱」。
 
 
 
另一方面,三果圣人有一个非常微细的烦恼叫「我慢」。这个「我慢」基本上就是在境界中,仍然有一种「我是、我能」的感觉跟认知。到了一个那么高程度的修行境界的人,唯一牵动他的是如此稀薄的杂染,死后升去的天,活动的模式,那是凡夫难以想象的。那种高度的幸福中,内心已经找不到人世间普遍的粗糙烦恼。根据传说,就算是五个天中最低级的「无烦天」,寿命也是非常地长久,受用也是精细的。
 
 
 
刚刚我们看到有「向上浚流」的讲法。以例说明:假设一个人在人世间成就了三果,在他的肉体败坏、命终的时候,投生到净居天最二低等的「无热天」。在这无热天中,尽是圣人所居之处修行,有可能一辈子中,就完成阿罗汉果、达到漏尽的地步。所谓的「漏尽」,就是内心已经不会被任何的苦所渗透,内心也没有任何制造更多痛苦的动力。如果他未能在一辈子以内达到漏尽的结果,过世之后不会往下沉沦,只会继续往五个天中更高的天界去转生。
 
 
 
一般世俗人的向上提升或者是向下沉沦,好大一个部分是难以预测、充满不确定性的。而关闭了最重要轮回的引擎的圣者,几乎是苟日新、日日新,在不退转的状况之中,不断在进步着。因此他没有被牵引向下的任何因素,只会在这五个不同的天,越来越上升。他有可能从无烦天生到下一个更高的无热天,也有可能从无烦天直接生到色界最高的天,「色究竟天」,依此类推。
 
 
 
不管他生到的是哪一个更高的天,他会有不断地摆脱剩余的稀薄包袱的动力。假设他生到了色究竟天,在他寿命穷尽之前都还没办法达到漏尽,他过世之后就再回到色究竟天。也就是说,这个五不还天中轮回的模式是不断地向上,没有向下沉沦的机会。而当你到了最高的色究竟天,就没有再往上的空间了,所以在未证到漏尽前,你就不断、不断地只在色究竟天里出生。
 
 
 
这是五种不还的天。「不还」,因为不会有回到欲界的可能性。教界传说里面普遍的一个讲法,说三果的圣人至多还有在色界的天界一辈子的修行。这样的讲法是不正确的。原始经典表达的实际讯息是,三果的圣人是有可能在这五个不还的天里面,经过几次轮回的。
 
 
 
上座部的注译书讲说,五不还天的寿命分别是:一千劫、二千劫、四千劫、八千劫、一万六千劫。一个劫指的是三界的「成、住、坏、空」,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。不管你是否要按照这个字义上面,去了解这些不同的天的寿量,基本上它要表达的意思,就是这些都是寿量旷劫久远的天人。从这里和其它处也可看出,后代流传出来的净土宗,对于他方净土的描述和理想化,是受到原始佛教「净居天思想」所启发的。
 
 
 
刚刚提到的是三果圣人以上的天界(净居天中毕竟也有在该天中证得四果,而天寿未尽的阿罗汉),接下来我们来看「预流果/初果」跟「二果」圣人去的天界。
 
 
 
《中部22经》提到的「预流果」:「断三结者,预圣流、闭恶趣、趋自觉,此为善说之法所能成就,清楚的、无隐藏的、自证的,去除糟糠杂质的。」
 
 
 
预流果的圣人断了三结,即:身见结(或译为我见结)、戒禁取结、疑结。断了这三个结使的人,被形容为「参预解脱者的圣流」、「加入了注定会通往终极解脱的圣流」、「进入了奔注到涅盘大海的圣者河流」。意即,漏尽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,不是会不会的问题。因为预流的行者已经断除了一些关键烦恼,内心出现根本上的转变。
 
 
 
初果圣人的其一特质是:闭恶趣/关闭恶趣。意思就是他们在未彻底解脱前的剩余轮回中,不会再往地狱、恶鬼、畜牲等等,有很大的苦楚之处投生,因为他们已将制造那么大痛苦的潜力瓦解(世间就算是巨大的逆境灾害,也是需要深度的愚痴、错误的对应方式再加上更多的错误对应方式,才会从单纯的苦受,堆砌拓展为地狱的大苦)。
 
 
 
预流果是趋向于自觉的。也就是说,在他剩余轮回中,就算没有遇到佛法或善友的引导提示,内在也有足够强大的直觉,继续在向解脱的方向上[可能是龟步的]前进。
 
 
 
关于预流果的其它说法,散见于许多其它的经典。首先,整体和长远来说,他是不退转的。因为,他对于佛法成就的程度,已经不只是停留于知见上面的理解,或情感上的寄托,而是彻底地断除了内心某一些具体的瘾头。所以,生命的基本方向,已经不再以凡夫最根本的生存动机来主宰。凡夫最根本的生存动机:不断地钻进五蕴里面去寻找答案,不断透过囤积的手段膨胀自己,不断地透过架构、追逐、「寄希望于活动」作为取乐手段…。
 
 
 
预流的圣者洞见诸行的过患,心不认同、不寄托于诸行,不把诸行当做是生命的本质。他的内心因为没有依附于诸行,所以是流向于可以说是跟依托诸行相反的寂灭。起码在这个程度上,他们是不退转的。所有世俗或宗教的「有为」成就,都可能有退转的机会。不管多么崇高的地位,多么忠贞的爱情,多么样超乎寻常的神通和神秘经验等等,都可能因为因缘的转变,而退失或质变。但是,预流果的解脱,不全然依附「有为」,是不退转的。
 
 
 
另外,有一散见于诸经的预流果传说叫「七返人天」。白话的讲法,就是说预流果虽然还没有做到漏尽,还会经验着有限的轮回,但是这个有限的轮回只会在人界跟天界之间发生。这个「七返人天」就是闭塞恶趣的同义讲法:轮回的五道或六道中,关闭属于恶道的去处,就剩下人间和天界。
 
 
 
关于这个七返人天的说法,坊间的解释有很多的错误。一种错误的说法,把这个七返人天解释为:到人间投生一次,死后再到天界去;在天界死后再回到人间来投生云云。把这个七返人天当做是一去、一来,乃至七次,这样的讲法在原始佛法是没有根据的。这个「返」在原始经典里的意思,并不是说一去天界就一定紧跟着一来人间,一来人间就一定紧跟着一去天界。这里的意思实际上是说预流果的剩余轮回,仅有人、天两个选项。也就是,有可能预流果的剩余轮回是都在人间或者都在天界,或者是三辈子在人间、两辈子在天界,或者一次在人间、四次在天界,依此类推。
 
 
 
还有「七」这个字,有的人是比较僵硬地把它理解为一个绝对数字。而以寓意的角度来看,「七」这个数字,在佛经、或古印度的文化里面,常常代表着「有限」的意思。所以「七返人天」其中的一个解释方式,就是说证得初果的人,已经关闭掉轮回的根本动力,所以他可以看得到苦海的边际。苦海已经不是茫茫、看不到边际的,而是可以看得到对岸,轮回的次数和程度变得有限了。
 
 
 
另外,预流果还有另外一种说法:「不做他皈」,意思就是不再可能对「不符合解脱道」的修行产生皈敬或对其有依托的动机。证得初果的人,是不会再对那些跟不符解脱道的说法、宗教、世界观,心生动摇而被吸引。
 
 
 
初果关闭掉了恶趣,仅会转生于人天,是什么原因呢?我们起码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。一个是:初果跟初果以上的圣人,参与于五蕴的程度。一般世俗的人因为我见没有断除,所以五蕴就是代表着全体的自我,内心全然寄托的地方。另外,因为我见没有断除,把自我感和组构自我的活动当作是心的全部。「这是我、这是我的」,所以肉体、感受、想蕴等等,一旦受威胁、变更、衰败、死亡,就是对这个人的内心构成全面和彻底的威胁。他会因为条件的变动,而经验到掉到地狱里面的恐惧、害怕,或出生到天堂的高度喜乐等等。
 
 
 
因为预流果的圣人已经去除掉我见,所以内心参与五蕴的程度已经变得稀薄,所以心已不再全然认同「我与我所」。 初果所体验的五蕴可能隐隐约约还透露着一些我慢的味道,但是基本上,心跟五蕴已经有了再也合不拢的距离了。如果心跟五蕴是有距离的,它就不会因为五蕴的推逼,而做出非常极端的恶业来。心对于五蕴和自我感愈是超然,就代表着心愈不容易去制造或自找重担。就算初果不成熟的修行中,有时因为失念而做出微小的恶、不善,但这个程度的恶业是不足以开启地狱之门的。毕竟,一个人是必须要非常固执,几乎是在每一个关键时刻,不断地做出错误的选择,才容易衍生出地狱般剧烈的困苦。
 
 
 
另外,一个初果关闭恶趣,就是他烦恼的驱动降低跟智能的提高。一般世俗的人,因为贪瞋痴强烈,所以,对于苦乐的投资报酬率常常做出错误的评估。一般的人能够看得到的未来的程度是很短浅的。一般人在「推迟满足」、「克制短暂的自己来成就长远的自己」这方面,智慧羸弱,也没有足够的内在力量能说服当前的心。一个得到初果以上果位的圣人,心已不被无明全然吞没,也不会全然臣服于愚蠢的追求,所以他「永续经营的幸福」的智慧是容易高度发展的。
 
 
 
根据巴利文的论书所流传的,初果除了断除掉三个根本的结使,有许多附属的烦恼也都彻底地断除。这些附属的烦恼在初果圣人的身上完全看不到的,包括嫉妒心、虚伪心、自高的心、喜好徒众的心…。
 
 
 
许多初果的圣者在佛经里被形容为「具足惭愧」。「具足惭愧」的意思就是他了解,如果在言行上不小心,未来往往要付出庞大、昂贵的代价;所以对于他内心不清净的地方,言行不善巧的地方,抱着戒慎、谨慎的心情。他不会像一般世俗人,因为短视、因为盲目地要求自尊,所以不愿意反省,不断地把自己的错误合理化、或忽略它们。具足惭愧的人,在追求真理或者在跟其他人互动时,主要的动机是在于:如何增上,如何发掘出更多的盲点,如何更进一步地净化内心。有这些特质,他跟三恶道基本上是绝缘的。
 
 
 
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凡夫的天界,跟圣者的天界的不同。还没有证得初果以上的凡夫,之所以会生到天界,是因为某一种生存模式的惯性,或者是福德的建立。举例来讲,一个人可能在处理事务上特别秉公无私,特别容易为别人着想,对于家庭成员甚至家族以外的人的痛苦,有同理同情的心。他富有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慷慨心情,来使得他个人的幸福能够更大程度地放大,分享利乐他人。
 
 
 
生到天界有很多种不同的原因,这边提的只是一个例子而已。有可能能够开发出来的德行、高尚的生存模式,应该是多得不胜枚举的。有的人是透过特别的道德勇气,有的人是透过特别高度的正念,有的人是透过慈悲喜舍,有的人是以善意和原谅的心情对待所有的人。你将刚刚所讲的某一个德行开发到极致,很有可能都不用等到死亡后投生天界,这辈子就发现到自己生活的质量,有非常剧烈显著的改变。
 
 
 
在原始佛教的宇宙观里面,这些凡夫的天神所建立的福德,有一些甚至是远远大过于阿罗汉,或者是其他的圣者所建立的福德。也就是说原始佛法里面,解脱道的成功与否,跟福德的多寡可能有一些间接的关联,但是并没有直接的、决定性的关联。有可能有一个非常愚痴的天神,在自己的福德威神、神通力、社会影响力上面,是远远地大过于一个阿罗汉,因为他在世俗法的该方面,是投注了更多的修练的。
 
 
 
不管你在这个高等的生存模式、惯性、福德,有多么大程度的建立,在佛法的观念里它还是一种有为法。所以天界是暂时的,就好像是人世间的生存模式、惯性跟福德,都是暂时、受到意志等等条件所制约的。有的人会认为:我一辈子都是好人,一辈子都没做过什么坏事,怎么说我所做的这个好人是暂时的?
 
 
 
一辈子的好人,可能是因为他一辈子都有足够的环境因素保护着他,让他没有机会看到,内心深处另外一个截然不同的人格性。有的在人世间经历过一些比较剧烈变动的人,就会看到,他在和平、繁荣的时代,那种文雅、文明、彬彬有礼的人格,居然没有办法在战争、在遭劫难的世界中延续下来。在佛法心理学的认知就是,只要你还是透过行为模式在经营、在建立,这样的模式就不是一个永恒或绝对可靠的状态,它就有可能因为内外因素的改变而改变。
 
 
 
凡夫生到天界的原因,除了刚刚讲的,还有一些比较次要,甚至可以说是跟运气有关联的因素。譬如说一个人在临终的时候,恰巧现行的某一个观念或者是冲动。有可能你是一辈子的好人,可是在临命终的时候,潜意识里投射出某种瞋念、淫念、懊悔等。这种情形下,在临终的关键时刻,内心不巧地受到某种炽烈烦恼所染污,而让该烦恼在当前对于你投生的影响力,暂时高过于你平常行善的惯性。
 
 
 
部派佛教里流传个故事:一个妈妈平常没什么行善,有一次遇到水灾,她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救起自己以及邻居的孩子。因为她临命终时短暂时间高亢奋勇的心境,使她生到了一个比较低层的天界(欲界中最底层的天是四天王天)。
 
 
 
投生天界还有另外的一个因素,就是对于所谓的更高的企求,具有确认跟意向。也就是说,投生何处在一个程度上是跟意愿有关联的。你有没有想要追求更高质量的强烈意图—更高的幸福、安全、解脱、光明、修行的机会。对于这方面的坚定、企求,而产生出来的方向感,这也是凡夫生到天界的因素之一。
 
 
 
我们再来看圣者生到天界的因素。我们刚有提到,像初果七返人天的过程中,有可能他每一次轮回都是在人世间,有可能每一次都在天界,也有可能两处间不规则地来去。在什么样的状况之下,他能够特别地增加他生往天界的可能性?基本上在以下两种状况:着意于对人世间执取的断除、求生天界的坚固意念和发愿。
 
 
 
初果的成就中,还未必有清除对于人世间中像是「人伦家居」种种滋味的爱乐。尽管只证得初果,但是因为你有特别想要到天界的意愿,你是可以刻意地摒除那些会召唤你的心再来人间的那些具体的执着。这些与人间相应的针对性执着,跟初二果所破除的烦恼,不一定有直接的关联。例如,初果断除了「常、乐、我、净」的「见」,却可能对「乐、净」仍存有迷想。面对这样的不足,初果的圣者可以特别针对对于人世间来修学厌离,对于人世间较有吸引力的行为模式和人事物(即人间的「味」),着意地看透和不依恋。
 
 
 
一个修行者很容易在修行的过程中,信心越来越茁壮。正念、品德和意义感同样也是越来越发展。这几乎是正确地修行佛法的人,都会经历的内心改变。但是这个茁壮的程度不一样,所以有可能你的信心、意义感、正念和品德等,茁壮的程度差不多只能够让你生到人世间较好的地方。如果你刻意地培养出特别雄沛的信心、意义感、正念跟品德,这也是另外一个帮助自己往天界轮转的一个要素。
 
 
 
圣者的天界跟凡夫的天界还有一处是共通的,就是对于所谓的更高境界的企求、确认跟意向,会影响往生天界的可能性。这个意思就是,初二果的解脱者,是可以通过所谓的增上心,而使得接下来这个七返人天的道路,有更多是在更美好的去处。初二果解脱者的增上心,不是为了无意义的享乐与放纵。但是能够去往有更多修行助缘、更少无谓吃苦,更高质量的受用之处,这是值得修行者向往、追求的目标。
 
 
 
刚刚我们有提起到,众多的历史因素,让圣者的天界或者是一般的天界在佛教界中被忽略或贬低。所以一般的人不知道佛陀对这样的意向是赞叹的。他是鼓励他还未证得高果位的学生追求合适修行和高品德的天界的。
 
 
 
起码像阿姜放等等几位老师对学生们的建议就是:如果没有高的果证,在继续轮回的过程中,应该要特别地发心,或是透过特别的修炼,让自己能去杂染和逼迫没有那么炽盛、有更多圣贤的地方。想想看,一个没有那么多的残忍、愚昧、烦恼的群体环境,光是这一个因素,就很值得修行人对于高等的天界有向往心。
 
 
 
当然,这里所说的「天界」并不是泛指所有的天界,而是特别指圣者一般所会前往的天界。该处的众生或环境,都是容易跟善、跟向解脱相应的。
 
 
 
所以做为一个修行者,如果有想要向天界的发心,像阿姜放所建议的,就算是七返轮回,但每一个往返都是到天界去,不要再来人世间。如果要做到这一点,除了增上心,也就是我们刚刚讲的特别地发愿之外,你还能够做什么呢?我们刚有提起,你还能够特意地看透人世间的「味」。意即那些会特别吸引自己的人世间情境,加意地对这些情境洞察、厌离。
 
 
 
特别吸引自己的人世间的情境包括哪些呢?对于很多的人而言,一种大概是人类最共通的快乐模式,就是家居天伦。像在美国,现在已经接近所谓的佳节时期,感恩节接着圣诞节。在这些节日,一家大小,可能多代同堂,围在火炉旁、吃着飨宴、听着音乐,大家玩笑着、玩乐着…。人世间的「味」,这大概是最普受认同和欢迎的其一吧。对于家居天伦的味,可以学习特别地看透它。
 
 
 
举例来讲,华人的文化里面,常讲到多子多孙多福气。一般人看到人丁旺盛的味却没看到那里面的患。多子多孙的意思,就是家里面的人越多,你越容易遇到当天来家里一起吃晚餐、围火炉的某一个人,他的生活里面有不如意、不愉快,甚至有悲剧。可能有某人生病了,可能某人的小孩出了事,可能某位亲人失意或失业。人多,只要其中有一个人是不愉快、是经历着苦患的,那就好像是一大锅白米粥里面有小粒的老鼠屎,剩下的白米粥大致看来还好,但你已经没有食欲、感到恶心了。
 
 
 
人世间也是这个样子,家居天伦之乐一定要建立在看起来好像是和谐,看起来好像是健康、是没有事的状态。但实际上,如果你对「行」了解,你就会知道,「没有事」这个状况是不正常的,「有事」才是正常的。对越多的他人承担责任,越逃不开担心和心痛。没有禅观或没有真正关爱过他人的人,难以理解这当中的深切处。所以修行者向天界的发心,对于人世间修学厌离想,专看那些凡夫讳疾避医、不愿面对的过患。
 
 
 
人间的味,除了家居天伦之外,还有什么吸引你的独特情境?异国的那种引人入胜的情调?巴黎浪漫之都,京都的典雅古朴,那是宫崎骏的卡通电影,令人追忆的童年依稀、或幻想着「还没玩过、还没经历过」的特殊冒险。可是,如果你回忆起过去去过的、旅行过的那些地方,你就会发现不管你去到多么远的国度,那个摄影师所取的唯美小角度,居然装载不下人口壅挤、污染严重、经济压力…。
 
 
 
全盘用心的观察,光鲜亮丽的后面,就是腐败与危险。庞大的个人及社会的资源,耗费在对于息苦没有帮助的「部落认同」、「部落对立」。像是民族主义,这个在那么多的国家被神圣化,被无限上纲的观念。你出生的意义,就是要为了你的国家、为了你的民族增光牺牲。个体最高的价值,就是在于牺牲小我,成就群体的光荣。这是一个多么庞大的压力来源啊!这是一个多么枉然、多么空洞的指令,多么容易被利用的群体盲目啊!
 
 
 
另外,人类在很多方面,跟畜牲道的习性还是太接近了。一般人在吃buffet的样子,狼吞虎咽,怕自己抢不到美食,在特别昂贵的菜前面,甚至有人大打出手。两性间择偶的普遍标准和手段,仔细地观察,贪婪、短视、竞争、盲目,跟畜牲的惯性是那么样地接近。人类躯体里面的寄生虫和细菌的数量,根据科学家的计算,比起人类的细胞还要多—我们现在所扛着的这个肉体,到底是被细菌寄生着,还是人体是寄生于细菌堆中的异物?
 
 
 
看看这个人世间,有太多、太多不管你是透过对于历史的了解,或对于新闻或周遭人的关心,在在都是修学厌离想的角度。
 
 
 
譬如,才不到一百多年前,光是在华人的社会里面,有绑小脚的制度,有太监的制度。你有没有看过绑小脚的照片和历史?一个人是经历了多么大的痛苦,让自己的脚完全畸形,废除自主的活动能力,只为了要增加某一个男人的愉悦感和对一个「生育机器」的控制。你想,太监这个制度多少王朝延续它,那么多的人被阉割,生理和人格的刻意残缺,让一个帝王能够得到肤浅的愉悦和方便。人间的世俗乐都是不稳定的了,而又往往建立在其他众生的痛苦上,需索残忍的代价。
 
 
 
今天所讲的总结就是:原始佛法对于修行者的天界是尊崇、推荐的,对于无害或有助修行的安乐是尊崇、推荐的。能够创发如此天界的智慧、品德、发心是值得着意开发的。修行者除了对终极解脱的希冀,还能对修行过程中所能开发和受用的崇高幸福,欣悦地希冀!
 
 
 
这个部分太重要了。一般的解脱道行者所谈的,只是最终解脱的高远问题,往往忽略了以下:漫长的修行道上,你应该要怎么样经营眼前和中程的幸福;你应该要怎么追求和确保越来越棒的快乐—那些「会带来更高的快乐」的快乐。
 
 
 
 
 
【丽霞打字,学文、明坤、涌智、美利校对】
  • 上一篇: 非我
  • 下一篇: 没有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