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七觉支」就是:念、择法、精进、喜、轻安、定、舍。
佛陀说:如果培养起这七种内心的特质,将心朝向「依远离、依离欲、依灭、向于舍」的方向,就是解脱法的内容。这就是「七觉支」在解脱法里面的地位。所以,了解其特质,以及在日常生活中,个别去培养它,是很重要的。
念觉支
念觉支的「念」,和起念头、想念头的「念」,是不一样意思的字。这里的「念」特别是指:记得当前要做什么事情,维系着这样的自我提醒的能力。好比说讲话时,有时会忘记要讲什么,这就是失念。如果一直记得,刚刚的主题是在讲七觉支,一直维持在这个主题上,就是念的功夫。可想而知,「正念」是贯穿一个功课,让一个动作有连续性。
接下来的练习,就是要观察:呼吸是如何帮助身体放松?呼吸是如何给予身体能量?如果当下的心境,是比较躁动、坐立不安,要特别强调,透过呼吸安抚身体。如果是特别容易无聊、昏沈等等的,就要特别留意,用呼吸给予身体能量、滋补。
在接下来的过程里,去体会什么叫做「念」?「念」的功能,就是记得这个功课。当注意力跑到别的地方,你发现所采取的行动,已经跟当下的目标不符合了,就再把它带回来,这就是「念」。而且,要尝试维持这个「念」,不是等到忘掉了才记得。在还没有忘掉时,你的精神和注意力,要放在如何使力、用功,才能使得身心,是很连贯性地、念兹在兹地,贯注在眼前的功课。
这个内心的特质,就好像肌肉一样。
越使用它就越强壮,越懂得认清楚它,就越能够个别地去面对它。
静坐的过程,要面对很多的干扰和挑战,包括:
外界的声音,让你忘掉眼前该做什么?
有可能坐一坐就恍神了、发呆了、随着白日梦跑了。
一开始坐的时候,心中就要保存正念。
记得现在的功课是:如何用呼吸这个动作,来帮助安抚身体?
或者是,用呼吸这个动作,来提供身体能量。
有可能两三个小时用功下来,已经有点疲倦了、不耐烦了。
正念就是在帮助、提醒你:持之以恒。
继续用恰当的技巧,去对治目前有可能面对的障碍。
假如你是一个喜欢挑战的人,甚至可以看看:
能不能够让自己的正念,不要出现间断?
念兹在兹、非常绵密、没有空隙地,记得活在当下,观察、调整呼吸。
一边这样做、一边去认知和了解正念的功能。
当你的心有正念时,感觉如何?当你忘失正念时,有什么效果?
练习跟正念做好朋友,好好地了解它。
好像在使用某一种肌肉一般,维持着它、忆持着它。
(请缓缓睁开眼睛)
在佛陀的教法里,七觉支的功能,是三个对三个,再多一个念觉支。其中的念觉支,是越多越好,另外的三个对三个,是看情形。三个是有提携效应,三个有安抚效应,不管是做提携或做安抚,都需要念,它只会帮助,所以越多越好。
「择法」,简单来讲,就是懂得分别「对、不对」。懂得分别这是该去,或不该去的方向。知道取舍,目前用功的方向是什么?
像在练习放松身体,择法的功能就是,发现起了一个念头:「星期一要上班,一下子一天半的假日,马上就没有了…」。一想到这个,身体马上就不舒服,有一点紧张僵硬的感觉。知道僵硬是不好、不善巧的,而轻安才是好的、善巧的,看到时就去调整,这就是择法。
在做不同种的技巧时,有不同种的择法。像在修慈心,发现内心对人有怀恨,有不能释放的怨怼、恶意,希望对方不好。择法就是:知道这是跟慈心相抵触的,慈的特质是柔软、温和、祥和、祝福,是充满善意和友善的。
每个动作发生时,懂得取舍。好比说,注意力听到声音时,眼前有几个选择:其中一个是,他们在讲什么啊?怎么这么好玩,笑得那么大声?另外一个选择是,提醒自己,眼睛不一定要看着他们,可以试着闭起眼睛,把声音当成是声波,宛如空气、风一样,感受着那个音波。当下你就知道,比起前者,后者的选择,对自己的眼前是更好的,做这样的选择,就叫做「择法」。
另一个比喻是,今天静坐了几个小时,走了快一个小时的路,已经开始有烦躁了。觉得时间怎么过得那么慢呢?希望赶快结束,就可以回家看电视、上网…。当发现这样的状况,知道这是一种散乱,也知道不散乱是什么状况。选择不散乱,让动作调往那个方向,这叫「择法」。
需要「正念」才能够「择法」,如果不记得所听过的佛法,就没有办法择法。佛法强调「多闻、多闻」,不是要你多读书,不是说学位修得越高、书读得越多,就越容易得到解脱。而是,能不能「忆持不忘」重要的资讯?不要多花力气去记得,或扛着没有用的资讯。就像电脑软件的空间,它是很宝贵的,要拿来放重要的、该记的东西。
所以,当你听到这个技巧,记得它,在待会儿的练习中,知道遇到什么样的状况和困难,知道怎么样调整;遇到好的状况和顺境,要怎么升华它?就是「念」加上「择法」。
当下要很清楚地做个选择,是要脱离五盖,不是要跟五盖相处。
是要脱离饥渴感、不满足感,帮助心通往不饥渴、满足、知足。
心当下是要脱离开恚害心,吹毛求疵、记恨,
对环境、对人的抱怨,对自己的不满足,觉得自己怎么那么糟、那么笨…。
把心调往离开恶意,离开暴力,那样的心境。
心是要离开粗暴、离开怨怼、离开埋怨、离开散乱,来通往到安定、整合的状态。
心是要学会不跟昏沈相处,而是要跟明亮的觉知相处。
心不要跟犹豫不决相处,而是要跟果断的、觉醒的、“Just do it!”,
这样的态度相处。
接下来的练习,自己去观察:什么地方需要调整?要调往什么方向?
觉得这样太复杂,简单的方法,就是从紧调到松,这也叫择法。
从没有能量调到有能量,感觉到身体内在丰沛的能量,这也叫择法。
甚至当心很安静了,知道不需要选择、不需要评估了,
让你不要选择、不要评估,那也是择法。
选择不评估、不择法,只是单纯地安住
一直往单纯安住的地方前进,那也叫择法。
眼前的现象和状态一直在改变,所以你对应的方法也要一直改变。
正在放松时,有可能新的紧张会产生;
你正在给予身体充沛的能量时,有可能某一部份的能量在流失。
不断随着新发现的状况做调整,那叫择法。
择法的力道是提携式,所以要很认真的。
里面的技巧,就是很认真、很慎重的,
坚持地要往对的、往善的地方去,与善相处,不跟恶为伍。
择~善~固~执~!
(请缓缓睁开眼睛)
在平常就要锻炼肌肉,遇到事情时,肌肉已经很强壮,就可以应对了。甚至在这里,你只是选择继续放松,选择不做其他的事情,不被其他事情打扰、打断,这也是「择法」。
不要小看这个力量,如果持之以恒地做,你的人格特质会改变。你会发现,苦在减少,应对苦的力量越来越强,也会越来越知苦。以前可能不觉得自己有在进步,可是,当遭遇到跟以前一样的挑战时,发现你回应的方式,跟以前不一样了,它对你的干扰度也不一样了。
「精进觉支」有几层意思:一种是像瑜珈术讲的热能。“atappa”的字根,和热气有关,意思是热衷、充满了斗志和干劲。另外一个意涵是“persistent”,意思是,我可以跟你和慢慢耗,比你更有耐心、不让步、持之以恒。佛经提供这两个,好像不一样层面的意思,是希望我们能够调整精进的力道,不要一成不变地,一直用一种精进的方法。
如果你整天像拼命三郎一般,很快就会觉得修行好累,三分钟热度。当然,有的时候发现当前的心境:尧舜是人、我也是人,尧舜做得到,我也能做得到。你是必须要用那样的方法。有的时候,遇到眼前必须克服的障碍,好比说昏沈。试验了好多方法,昏沈都不退,那个时候,要咬着牙根、豁出去了。使尽吃奶的力量跟它搏斗,有时候修行得这个样子。
大部分的时候,修行是和缓的,有的时候,就是要懂得,用很刚强的方式,来跟境界应对。尤其是自己在危险的时候,也就是快要做错事情的时候。例如,有机会偷东西,那时候精进的方法,就是不管怎么样,就是不能做这种事情,管它多少钱!像曾经有综艺节目问:「多少钱你就会偷了?一万会不会?两万会不会?一百万会不会?一千万会不会?」我们的态度就是:管它是多少钱,就是不会做这样的事情!这就是一种「精进」。
另外一种精进,就是绵绵密密地感觉,你使力的方法。如果修得细腻一点,甚至会发现:看东西在用力,听声音在用力,观察身心也在用力,注意力的使用法也在用力。从中看自己的用功,有没有持之以恒?有没有恰到好处?能不能不要间断?这里面也有「念」的味道。
接下来的练习,可以两个都尝试,或者选一个你目前身心所需要的力道。其中的一种作法,就是刻意地带着高昂的斗志,进入禅修。要用自己一辈子都没有用过的,认真的态度,“I will do my very best”。把能力发挥到百分之百,如果不是真的百分之百,也是朝着这样的目标在努力。用这样的方式,来跟呼吸、跟身心相处。人生不会有多少次这样的机会,可以不用工作,不用担心家人,坐在此地,有一群好朋友,彼此祝福、互相支援,帮助你这样修行。赶快利用这个机会,把你的能力发挥到淋漓尽致!
这个时候若有余力,开始去感受,这样的认真所耗的力气,
哪个部分的用力是需要的、是有帮助的?坚持着它!
哪个部分是没有必要、是可以调整的,不用那么僵硬。
在更放松,更省力的状况之下,仍然保持这样高度地投入,这样高度地认真。
你甚至可以在这样的练习中,体会到为什么精进跟热能有关?
为什么会感觉身体内部有暖流产生?因为正面的能量跟意志力是相关连的。
运用这种全神贯注、认真投入的心态,让全身被暖流保护着。
去体会精进的滋味,去揣摩,如何让日常生活中不要忘记这个样子?
常常记得提醒自己“Hold yourself”,投入、使力,在细腻的地方都在用功。
佛陀说,通往涅盘的舟车就是精进。
常常记得依止着精进、依止着这样的正面能量。
人是有可能在醒着的时候,都是跟这样的正面能量相处。
可以完全不陷入退堕、懈怠、恍神的状态,心一直保持在这样的状况中。
你要懂得调整,要懂得阅读,知道如何保持着这种正面的能量。
(请缓缓睁开眼睛)
这里的欢喜,都是正面的喜。不是所有的喜都叫喜。例如:听到台湾最近的毒豆腐皮、毒油事件,心里想:「真好!从来都没有用过那个牌子的食品,都是毒到别人家的小孩,我赚到了。」这就不是这里讲的喜。这里的喜都是跟色界禅相应,不跟五盖相应的。它包括:我们在修精进觉支的时候,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,其实用功的感觉蛮好的,感觉到很扎实、很踏实,感觉这样人生才是活着,这就是喜觉支的一种。
很多国内外的有钱人,认为有钱就可以让小孩子过他想要过的生活,小孩子就不用那么辛苦。往往用这样的方法教育出来的小孩,颠三倒四,做什么都得不到快乐,再多的钱,也买不到他要的那种满足感。因为我们的心是需要戒律,需要一个框架,需要一个用功的方向。如果给予心纪律、框架、努力的方向,感觉是好的。如果你在精进,却感觉不好,请调整精进的方法,懂得调整精进的方法,就是踏实的感觉。
这种踏实感,就是品味用功时的暖流、积极面,人变得很有精神,这就是「喜」。不只是如此而已,还有很多不同种的喜。生活中,越能够多层面地去体会喜,对人格完整的发展越好。包括:像早上醒来就有喜,有知觉了、能够觉知。跟觉知相处在一起,是多么美好的事情。心不是在昏沈、睡眠的状态,而是在清醒的状态。清醒中有清新的滋味,这个也叫做「喜」。
「喜」也可以包括,在呼吸的每一口气息中,刻意地想象,让心变得更开、更辽阔、更不被任何的烦恼所局限,或绑死在一个地方。打开、辽阔、舍离开重担的滋味,就叫做喜。喜是可以很容易就获得,不是很难,或者,一般人以为的神秘,或特别的东西。喜也包括:做个善人,培养善的德行。想到自己这样地用功,心理有欣慰感,就像是看到自己的小孩,是个乖小孩一样,用同样的心来看自己。不是只有看自己的小孩很乖,读书那么用功,对人那么有礼貌,对朋友慷慨、有帮助…。其实,也要这样看待自己。
尽量让自己有机会,看自己很满意。如果不常有机会,让自己变成一个很好的人,就很难透过这样的取角得到喜。如果没有这样的喜,人生有很大一环的乐趣,会被剥夺了。这是一个很重要的,滋润内心的方法。还有其他的喜,包括透过慈、悲,由衷地流露出善意来,希望自己快乐,希望所有人快乐,由衷地祝福。
这是非常重要的,但是在当今的南传禅法,是被忽略的。在禅修时,如果体验到喜或乐,去跟禅修老师讲:遇到这种情形怎么办?那老师回答:不要执着它,继续观,不要去理会它。实际上,佛陀的教法不是这样,而是要懂得开展、让它茁壮,让心更容易跟不同种健康的喜,相互辉映。
辉映的感觉,就好像是呼吸时,特别在安抚自己的身体一样:「让我来滋润、照顾你。」所以,身体的细胞会很高兴,会张开嘴巴笑。「真好!我们是被爱的,是有被照顾的,你没有忽略我们。」传递这样的善意给身体,用这样的方法呼吸,身体的毛细孔会打开来。「耶!爸妈是爱我们的,我们不是孤儿。」就在这样温暖的微风中笑开怀,在欢乐中颤抖着。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角度,来体会它、培养它。
我们做一下实验,用刚刚讲的方法,把你相应的方法实验看看。不要求多,目标不是要故意制造出多么大的喜。喜有个先决条件:必须要懂得在单纯之中知足。这样才容易有喜。如果说:「我都没有什么喜呀!修行好烂喔!体会不到什么喜啊!」就已经在破坏喜了。即使只有一点点喜,也要珍惜它、欣赏它,知道它是美好的事情。让身心浸淫在这样的状况,是有增长作用的。所以佛陀说:不要畏惧健康的喜乐。
再次提醒大家,做的方法,可以是保持刚刚在学习精进时的冲劲和热能。那种认真,对事情不掉以轻心。相信你认真地做事,对于长远是好的,就算是小事,你都是认真、用心。保持这样去品味,去欣赏认真的扎实感,去品味、去欣赏对自己的庆幸。
「我是一个值得被救度的人!」不要忽略了因果的长夜安乐。要认真地照顾自己,爱护自己,为自己长远的幸福快乐而努力。保持这种自珍、自重、自爱,就是有喜滋味了。去品尝它,去认识让心能够更灿烂地,浸淫在喜的滋味里面。
虽然这是一个简单的心念:我在此刻,是有能力原谅,所有曾经伤害过我的人。甚至做到不记恨,完全释怀。虽然不是永远,只是当前在这里静坐时,能够做到这一点,真好!真是不简单!真是了不起的心量!
「喜」也可以来自于,一个虔诚的宗教的情绪。好比说,想到我们所依止、所修学的传承,是个尊贵、伟大、光耀的传承。祖师爷们,个个都是大解脱者,个个都是人中的龙凤。在这样的传承里面用功,是多么值得庆幸感恩的事情!留意「喜」具体的滋味,具体的触感。不需要很激烈,甚至只是心感觉到更开放了一些,甚至只是感觉到暖流的流窜,精神更鼓舞。这都是喜,都是值得去开发、去品味的。(请缓缓张开眼睛)
「轻安」有时翻译成「猗息」。简单来说,就是类似放松、省力、身体变轻了,这样的一个特质。身体变轻了,不是指体重变轻了,而是指,因为扛的担子减少了,所以感觉上好像身体变轻、放松、舒缓,这样的滋味。同样地,这是可以透过很多不同的角度,来开发、来品味。
好比说:如果今天这样的练习,让你静坐有一点点的心得,以后你更有信心。知道,即使在一个简单的环境里面,在一个对社会,对这个大环境,很少负担的状况之下,我也是可以很好、很安适的。感觉我对世间的要求,我给世间,或者其他人的负担,是不会那么沈重的。这都是「轻安」的心情。
另外一个更简单的,就是身体放松的感觉,以及你对它的深化。去看到,为什么在日常生活里,一天下来,往往会很疲劳?因为你不知不觉、隐隐约约,都扛着一些重担在身上。例如,忧虑感、恐惧感等等的。事实上,不用扛着这些东西,放下它们不会有坏处的。一般人,习惯性紧张时,就会抓着东西,好像要溺水的人,觉得要抓着东西,才不会溺水。
可是,放不开这种烦恼和重担,对你一点好处都没有。所以,要习惯性地,一发现这是一个重担,这是没有必要的东西,想都不用想,毫不犹豫地,像壮士一去不复返般,瞬间割舍。完全没有留恋、没有犹豫,这样的一个心态。
不是做到这样就好了,还要继续这样做。有可能接下来,又有新的负担,又被你抓起来了。因为身心一直有新的受产生,新的苦受、不舒服感产生,你马上又对应着它,马上联想到其他的。然后,那样的紧绷,跟它抵抗的模式,又被你一直扛着。同样地,随时调整,随时发现、随时放下,随时让自己的身体,保持在很省力、很节省能源的状况,实验看看。
眼前,什么样的坐姿是最省力的?再怎么省力的坐姿,隐隐约约还是有用力的,因为你必须跟地心引力,做一种抗衡。所以,留意一下,就会发现到:你的脖子扛着你的头,隐隐约约地在使力。肩膀在承担着脖子和头,隐隐约约在使力。身体平衡感的维持,隐隐约约在使力。
在这里面去品味,怎么样能够节省能源?节省能源的目标,不是觉知降低。要做到节省能源,敏感度必须要增加,你才知道,现在有哪些地方在浪费能源?
勇于去突破,意思就是说,我们有很多习惯性扛在身体内在的紧,因为太习惯了,所以没有觉察到它。在做这个练习时,尤其是刚开始,尽量去探索,尽量跳脱开过去旧框框的思惟方式。
去找寻,去看,不断去调整,把放松、放下重担当作是一个正在进行的方式。不断进行,不断调整,一直都有探索的空间,这样的功课来进行。
如果有轻安的滋味,就要去探索,如何能够让轻安更茁壮、更深化?
根基已经成熟的人,光是听到:重担是不用从这儿扛到那儿,就可以开悟了。所有的我执,其中的一个意涵,都是以为有一个承担重担者。看到重担的同时,就是看到它的灭。
不管多重的东西,它都不是担,只有当你去扛它时,它才是担。要能够学会,不要追着它跑,不要没事找事地去把它扛起来。知道,就有延续的可能性。
不一定要想说,这一秒钟一定要比下一秒钟更轻安,下一秒钟又要更轻安。如果有这样的想法,会有期盼心,就会变得不轻安。它就是会变,有时候会比较那样,有时候会比较这样。
反而是,你就是允许那样的状态发生,不管是什么程度的轻安,你只能一直学习,如何放下没有必要的负担?这是比较善巧的一个取角,这样就好了。
(请慢慢睁开眼睛)
七觉支里的特质和内容,都有其多元性,有很多不同的取角,这一点在森林传承里是很重要的。不要把技巧使用得僵化了,要懂得尊重你现在的需要,懂得尊重你特殊的身心条件,去开展出适合自己的取角。这种实验就是,要懂得观察,懂得看到你使用的技巧,所得到的效果是什么?透过这样的回馈,再调整自己的技巧。看产生的效果会不会更好?会不会更省力、更有效率、更有利等等的。
「定觉支」顾名思义,是指身心的安稳度。是不被干扰的力量,对于眼前的工作,投注的专注力、清纯度,里面有「身心统摄」的意涵。所谓的「身心统摄」是指,因为你是如此认真,如此贴近地在观察呼吸。所以,感觉你的心跟呼吸、跟身体的距离,好像减少了,变成是很融通、很统摄的个体,这些都是属于「定」的特质。
有很多不同种的方法,可以来达成「定」,其中的一个方式是,可以透过前面几个觉支的帮助。好比说,你的念觉支能够越细腻,让你的心能够安置在,它预选的范围内。越安稳地待在这个范围里,越久的时间,慢慢的定力就会越熟练。也可以透过喜跟轻安,喜跟轻安做得越熟练,就越容易让心有个落脚、安住的地方,越乐意待在那个地方。这个逻辑是非常重要的。
举个例子:像美国有很多蜂鸟,喜欢蜂鸟的人,就在住屋的附近,种植蜂鸟喜欢的植物,来吸引牠们。像鲜艳的花,尤其是红色的,花朵特别深,像喇叭形状的,对蜂鸟来讲,蜜特别多。当你制造出那样的环境,不用关着牠们,牠们自然而然,一天到晚在那样的环境耽留着。
同样地,我们的目标是订在:让身体内在的宁静感,比起外界肤浅的刺激,更有吸引力,可以给你更大的满足。那么,不管身在何处,在做什么事情,自然而然地,你很容易就感觉定力都伴随着你,不会退失。你也会有足够的智慧知道,有哪些场合,你无法维持定力,你会懂得避开它。
也就是说,这里面有择法的味道。知道哪些场合你可以继续用功,跟什么样的人相处在一起,你会进步,跟什么样的人相处在一起,你会被拖下水。当舒适感做得好时,心在回缩的力量就会很精准。而且,会在寂静感中,维持很久的时间,不会太受外界的干扰。
「不受干扰」,是定觉支很重要的一个特质。或者你感觉到,心和呼吸很贴近,距离很少,绵绵密密的。或者,呼吸是伴随着整个觉知的范畴。不管觉知到什么,眼睛看、耳朵听,有着呼吸,或者宁静感在里面,这就是「定力」。
不要把色界禅想象成很困难,要自在、掌握它,是很不容易。可是,有正知正念,有一个好的人引领,要体会它,应该是不难的事情。「初禅」最低的标准就是:能否脱离开对五欲饥渴、焦躁的状况?这里面有清新,在这样的清新中,统摄、安稳、落脚,经典的解释就是这样。
可是话说回来,不要去跟人家讲说,自己是证得几禅。这些都只是佛法里,内心的活动方式,就是要用功的地方而已,根本没什么了不起。要像我们之前的用功方式,去看:是什么样的力量,打乱了色界禅的状况?一定是五盖里面,其中的一个力量。实际上,要能够做到,一整天在清醒时,大部分都处在跟色界禅相应的状况,不难,尤其是认真的人。我们现在来做这样的练习。
同样的,用念头来导引自己的心。问自己:怎么样才能够更接近呼吸?怎么样才能够跟呼吸做更好的朋友?
这个呼吸,是整个身体都感觉得到它的活动。这个呼吸是指:如果有人问你:「你现在好吗?」你可以回答:「我现在感觉蛮安定的,心里面感觉蛮寂静的。」指的是你全身的,整个的觉知范围的境界,都是这个样子。
像刚刚同修所说的:让肌肉里面的骚动感休息、平息,这都是一种定力。所以,你感觉身体很安静,心里也很安静。心很乐于安住在这样的安静。
境界不断在改变,声音在改变,触感在改变,可是你的心,像是一面不动的镜子一样。感觉~知道改变,可是身心是凝定不动的。并没有因为境界的改变,而使得自己受到波及。就在这样的心境之中,继续的用功。
(请缓缓睁开眼睛)
「舍」就是心觉知到不同的境界,尤其是舒适的感觉、不舒适的感觉、中性的感觉,能够放下无谓的反应,能够包容,允许这些现象发生,就叫做「舍」。「舍」有一种:任由觉知到的现象生跟灭,不去盲目地跟着起舞,不盲目地对它起反应。在定的基础上,去体会什么叫做「舍」。
前面举的镜子的比喻,在这里也是有用的。镜子能够反射、照映万物,它本身对于万物是没有取舍的。没有说,照着这只黑狗我就喜欢牠,黄狗我就不喜欢牠。这里面有一种:不管发生什么现象,内心对它归顺、接纳。发生的那一瞬间,你觉察到的那一瞬间,心已经放下它。
这里面没有滞留,没有因为听到一个声音,注意力就一直徘徊在,刚刚发生的声音里面。而是,让已经发生的,彻底地磨灭,不留痕迹。允许正在发生的事情。还没发生的也没期盼,没有排斥、不迎不拒。透明、开通,在接纳着、知道着正在发生。允许这些正在发生的现象,充分的穿透自己,没有给它阻碍和滞留,没有要把它留着,也没有要把它推开。
舒服的感觉,空洞开明地接纳,不舒服的感觉,也是空洞开明地接纳,不苦不乐的感觉,也是空洞开明地接纳。去留意一下,你的心在跟这些境界触碰的时候,有没有多余的欢迎、抵抗跟排斥?有没有刻意地要去拥抱什么?有没有刻意地要在什么之中滞留?有没有刻意地,要把什么推开来、赶跑等等的干扰。放下这些多余的动作,叫做「平舍」。
留意一下,假设现在心里面是不耐烦,它是怎么产生的呢?就是身体先有不舒服的触感,你在对那个触感抵抗,在用力地跟它反应,那个叫做不耐烦,叫做「坐立不安」。
能不能用舍的力量,就算是不舒适的触感,也是平舍地接纳?留意一下,应对这个触感的模式里,是否有多余的动作?哪些动作是更调柔、更接纳?把这个发生的现象,更干净地穿透,而不是不干不净、拖泥带水的。
什么现象都是这个样子的,当你发现时、它已经在变质了。只要你没有再跟它牵扯上关系,就已经不是问题了,因为刚刚发生的现象,已经是过了的现象。却还在跟它纠缠不清,回过头来,去把它扛起来,就变成是问题了。
「舍」的另外一个意思就是:你知道,本来真的是没有问题的,都是自找的。你是有选择权利的,是你让那个问题变成问题。
(请缓缓睁开眼睛)